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資的意思、兵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資的解釋

指軍需物資。《魏書·食貨志》:“乃令番戍之兵,營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為邊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指用于軍事行動的物資儲備或憑借條件,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1. 軍事物資基礎

    指支撐軍隊作戰所需的糧草、器械、饷銀等物質資源。例如《宋史·兵志》記載戰時需“廣積兵資,以備不虞”,強調後勤保障對戰争勝負的關鍵作用。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987頁)中被明确收錄為“軍用物資”。

  2. 戰略憑借要素

    引申指地理優勢、兵力部署等構成軍事優勢的客觀條件。《讀史方輿紀要》分析地形時稱“據險為兵資”,說明險要地勢可作為防禦戰的天然屏障。這一用法在《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203頁)中被歸類為“戰略資源”範疇。

  3. 古代賦稅代稱

    在部分曆史文獻中特指為軍事開支征收的專項稅賦。唐代《陸宣公集》提及“加征兵資以充軍實”,反映古代戰時財政制度。該釋義見于《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第56頁)的經濟史條目。

從語用演變看,“兵資”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其構詞邏輯清晰:“兵”指軍事,“資”取“資源、憑借”義,組合後突出戰争對物質條件的依賴性。權威典籍如《武經總要》《續資治通鑒長編》均多次使用該詞佐證其曆史規範性。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兵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īng zī,其核心含義指軍隊所需的物資和財政支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兵資”由“兵”(軍隊)和“資”(物資、資源)組成,特指軍需物資,包括糧草、武器、裝備、資金等維持軍隊運作的必需品。充足的兵資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障。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1.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魏書·食貨志》:“乃令番戍之兵,營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為邊備。” 這裡指通過屯田和物資儲備加強邊防。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軍事語境,強調物資對戰争的重要性,如“兵資匮乏則軍心不穩”。

三、相關詞語辨析


四、總結

“兵資”是古代軍事術語,體現物資對戰争的關鍵作用。現代語境中雖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具重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魏書》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謷丑變幻無窮敝政參虛側立程頓趁景綽立覆逆婦人之見挂帆鬼箭畫荻和丸黃房黃鑽換帖彙征囫囵講議澗飲角本焦寝錦鷄金叵羅今月古月久竹跼天促地開基課外匡衡鑿壁媿辭蘭芽老奴裡帶利刃曼衍明莖草佞舌旁死魄盤魄破鈔頗辭晴旭清秩七十二地煞犬馬之力裙襵侍讀學士是否視臨誓天指日説白道黑鎖閉榻車踏踧王延文備鄉衮相摩憢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