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據本性;按照本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鎔裁》:“謂繁與略,隨分所好。” 周振甫 注:“隨分所好,跟着作者性分的愛好。分,性分,天性,個性。”《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唐 孔穎達 疏:“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諸侯之等;但厚德載物,隨分多少,非如至聖載物之極也。” 明 劉基 《摸魚兒》詞:“榮名幾許?隨分莫求多。” 郭沫若 《女神·地球,我的母親》:“他們自由地,自主地,隨分地,健康地,享受着他們的賦生。”
(2).安分;守本分。 唐 李端 《長門怨》詩:“隨分獨眠秋殿裡,遙聞笑語自天來。” 金 王若虛 《自笑》詩:“何須豪逸攀時傑,我自世間隨分人。”
(3).照樣;依舊。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勿言小大異,隨分有風波。” 金 王若虛 《生日自祝》詩:“初我未免俗,隨分略修飾。”《水浒傳》第四五回:“叔叔今後并不要疑心,隻顧隨分且過。”
(4).隨便;就便。 唐 姚合 《武功縣中作》詩之八:“隻應隨分過,已是錯彌深。”《水浒傳》第四回:“老兒吩咐道:‘我兒倍侍恩人坐一坐,我去安排飯來。’ 魯達 道:‘不消多事,隨分便好。’”《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不論事體大小,略觸着他的性子,便連聲喝駡……隨分掣着一件家夥,沒頭沒腦亂打。”
(5).隨意;任意。 唐 王績 《獨坐》詩:“百年隨分了,未羨陟 方壺 。” 宋 李清照 《鹧鸪天》詞:“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兩個小厮,隨分揀一個去。”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他不是一團火,卻像冬天的太陽,宜于人們在街頭巷尾,隨分取暖。”
(6).到處;隨時。 宋 陸遊 《蓦山溪·遊三榮龍洞》詞:“嘯臺龍岫,隨分有雲山。” 元 耶律楚材 《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不須賒酒飲,隨分有驢騎。”
(7).謂依例送一份(禮錢或禮品)。《紅樓夢》第二二回:“正值他才過第一個生日,便自己捐資二十兩。次日,先送過衣服玩物去, 王夫人 、 鳳姐 、 黛玉 等諸人皆有隨分的。”
“隨分”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隨分”讀作suí fēn(部分來源标注為suí fèn),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依照本性或本分行事”,引申出“安分守己” 或“順應自然” 之意。
依據本性/本分
源自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謂繁與略,隨分所好”,指根據個人天性與能力行事。如唐代孔穎達注《易經》時用“隨分”表示君子需按身份行善。
安分守己
常見于古代詩詞,如唐代李端《長門怨》“隨分獨眠秋殿裡”,金代王若虛自稱“世間隨分人”,均表達不逾矩、不張揚的态度。
隨意、不刻意
明代劉基詞中“隨分莫求多”,《水浒傳》中“隨分且過”,均含“順其自然”的處世态度。
依舊、照樣
唐代白居易詩“隨分有風波”,金代王若虛“隨分略修飾”,均指保持原有狀态。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隨分獨眠”側重安分,“隨分莫求”則偏向順其自然。
《隨分》是一個漢字詞語,有兩個基本意思。其一是形容人在言語、态度等方面隨意、隨便,不加掣肘;其二是形容事物隨着自然規律發展,不受人為幹擾。
《隨分》的拆分部首是阝(右邊一半的部首)和隹(左邊一半的部首),其中阝部表示土地的象形字義,隹部表示鳥的象形字義。《隨分》的總筆畫數為17,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
《隨分》這個漢字最早的記載是出現在《辭海》一書中,成為一個漢字詞語。現代繁體字寫作「隨分」。
在古代,漢字《隨》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由「彳」(右邊一半的部首)和「阝」(左邊一半的部首)兩個部首組合而成的,表示在土地上行走。這種古代漢字在現代中文中已經不再使用。
1. 他因為人緣好,所以在公司裡地位一直很隨分。
2. 森林的生态系統自有其發展的規律,人類隻能盡力保護它不受幹擾,讓其隨分生長。
組詞:隨意、隨便、隨和、隨波逐流。
近義詞:從容、隨性、隨和。
反義詞:拘束、局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