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分離。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活得正美滿,被功名使人離缺。”
“離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 quē,其核心含義為分離、離别,常用來描述因外界因素(如功名、際遇等)導緻的情感或關系隔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被迫分離或無法團圓的境況,強調因客觀原因造成的遺憾性分隔。例如《董西廂》中的“被功名使人離缺”,以及柳永詞中“欠離缺,夜來魂夢裡”,均體現因功名或現實壓力導緻的離别。
現代延伸
在特定語境下(如醫學),“離缺”也被引申為“遊離缺失”,例如描述牙齒缺失後的修複技術(如單端固定橋),但這一用法屬于專業術語,與文學中的情感表達不同。
古典文獻出處
情感表達
古代文學中多用于描寫因仕途、戰争等現實因素導緻的愛情或親情離散,帶有濃厚悲劇色彩。
文學場景
現代口語
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詩詞賞析或仿古創作中仍可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董西廂》及柳永詞作原文,或查閱漢語古典文學詞典。
《離缺》是指分離和缺少的意思。離,表示分開、分離;缺,表示不足、缺少。離缺常用來形容某物在數量、狀态或狀況上的不完整或不足。
《離缺》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離:禾 + 一 + 丨(6畫)
缺:缶 + 一 + 缶(8畫)
《離缺》的來源是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音義合并。在古代,離原指禾果成熟後禾谷脫落,後來轉義為分離、離開。缺原指器皿中有缺陷或不完整,後來轉義為不足、缺少。兩個漢字的音相似,意義也逐漸合并成現代的離缺。
《離缺》的繁體字為「離缺」。
在古代,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包括形狀和結構的變化。古代的寫法有篆書、隸書、楷書等。缺字也有古代寫法,隨着時間的演變,字形逐漸統一為現代的形态。
1. 他的話語中總是充滿了離缺的情感。
2. 這幅畫面中有一種離缺的美,讓人難以忘懷。
1. 離開、離去、分離、離散
2. 缺陷、缺乏、不足、缺省
離缺的近義詞包括:不全、欠缺、不足、有缺陷等。
離缺的反義詞包括:完整、充足、飽滿、完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