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牲的意思、五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牲的解釋

(1).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種動物。即牛、羊、豕、犬、雞。《左傳·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為用。” 杜預 注:“五牲:牛、羊、豕、犬、雞。”《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帝遊 洛水 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

(2).指麋、鹿、麏、狼、兔。《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 杜預 注:“麋、鹿、麏、狼、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牲”是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五種動物祭品,其具體所指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解釋:

  1. 主流說法
    最常見的組合為牛、羊、豕(豬)、犬、雞,這一說法源自《左傳·昭公十一年》中“五牲不相為用”的記載,并由晉代學者杜預明确注解為以上五種牲畜。這類祭品多用于官方或大型祭祀活動,體現了古代農耕社會對牲畜的重視。

  2. 其他文獻記載
    部分文獻提出不同組合,例如:

    •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提到“麋、鹿、麏(獐)、狼、兔”;
    • 另有記載将“麏、鹿、熊、狼、野豬”列為五牲。這類組合可能源于特定地域或狩獵文化背景的祭祀習俗。
  3. 文化内涵
    五牲的選擇與古代社會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牛、羊、豬等屬于家畜,象征財富與安定;犬和雞則常見于民間,代表驅邪與報時功能。祭祀時通過獻祭五牲,既表達對神靈的敬畏,也寄托祈福禳災的願望。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場景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左傳》《大戴禮記》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牲》的意思

《五牲》是指古代中國用于祭祀的五種牲畜,包括牛、羊、豬、狗和雞。在古代,祭祀活動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五牲則是這些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牲》的拆分部首是“牛(牜)”和“羊(⺶)”,它們都屬于“牛”字旁。而《五牲》共有12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五牲》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文獻,記載了古代禮制的規範。在《周禮》中,五牲被用于祭祀高祖、尊祖和天神。

在繁體字中,五牲的寫法為「五牲」,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五牲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牛”字為例,古代的寫法為「⺧」,而現代的寫法為「牛」。而“犬”這個部首在古代寫法中是「犭」。

例句

1. 這次祭祀需要準備五牲和其他必需品。

2. 祖先祭祀時,總會獻上五牲以表敬意。

組詞

五牲的組詞可以有:牲畜、祭牲、牲口等。

近義詞

與五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九族、諸侯、大夫等,它們都是古代社會中不同等級的人群。

反義詞

五牲的反義詞可以是“素食”或“菜肴”,指的是不含有肉類的食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