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理樂器。《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傳序》:“夫鐘鼓非樂雲之本,而器不可去;三牲非緻孝之主,而養不可廢。存器而忘本,樂之遁也;調器以和聲,樂之成也。”
調器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主要義項:
指調整、校準樂器的音律或音準,使其符合演奏标準。
文獻依據:
《禮記·樂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調器者,所以和聲也。”
《漢語大詞典》釋義:“調,和也;器,樂器。調器謂調試樂器使音律和諧。”
比喻調節、整合人的才能或資源,使之發揮協同作用。
文獻依據:
《後漢書·劉陶傳》雲:“臣聞調器在官,和羹在鼎。”此處以調試樂器喻指協調官員職能。
《現代漢語詞典》補充說明:“引申指協調各方能力或資源,如‘調器之能’。”
補充說明: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較少。《辭海》釋其核心為“通過調整實現和諧”,兼具器物操作與人事管理的雙重内涵。
“調器”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iào qì,其核心含義為調理樂器,主要指對樂器進行調試、校準,使其音調和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傳序》的記載:“存器而忘本,樂之遁也;調器以和聲,樂之成也。”。這裡的“調器”強調通過調整樂器狀态,使音樂達到和諧效果,體現了古代對樂器與音樂關系的重視。
構詞分析
古代語境
在傳統禮樂文化中,“調器”不僅是技術性操作,更蘊含“禮樂相濟”的哲學思想,即通過樂器調試實現音樂與禮儀的和諧統一。
現代誤用辨析
部分現代文本(如)将“調器”拆解為“空調器”“調制解調器”等複合詞,但此類用法中“調”與“器”并非獨立成詞,需注意區分。
“調器”屬于古漢語詞彙,專指樂器的調理與調試,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文化内涵。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相關禮樂研究資料。
按覆徧見禀謝碧青比物不結車船創置出玖初生犢兒不怕虎觸石刍輿醋酸道死頂對斷渡跺泥貳相方方竅竅凡徒蜂兒耕犂鹖蘇兼歲教馴饑儉境壤舅子羁羽積貯矩尺鈞樂了若指掌厲肅馬燈蠻荒磨隔釀采惬志欺濫晴朗染夏人範人各有志榮彈善刀而藏身丁錢水犀蘇合素和索葛糖房推誠接物推動威栗文丑仙部孝慕奚翅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