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車過裡門,人立車中,俯憑車轼,表示敬意。式,通“ 軾 ”。《書·武成》:“釋 箕子 囚,封 比幹 墓,式 商容 閭。” 孔穎達 疏:“式者,車上之橫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則俯而憑式。”後以“式闆”為敬賢之詞。 王闿運 《影山草堂銘》:“是以式閭者懷古,升堂如景行。”
(2).引申指登門拜谒。《梁書·何胤傳》:“太守 衡陽王 元簡 深加禮敬,月中常命駕式閭,談論終日。”
“式闾”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原指乘車緻敬的禮儀
古代乘車經過賢者居住的裡門時,乘車者會直立車中,俯身憑靠車轼(車前橫木),以示敬意。這一行為源于《尚書·武成》中周武王對商朝賢臣商容的禮遇記載。
引申為登門拜谒賢者
後演變為對賢者的尊崇行為,如主動登門拜訪或表達敬仰,例如清代王闿運在《影山草堂銘》中提到的“式闾者懷古”即為此意。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人的态度、風度”,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尚書》及傳統注疏(如孔穎達疏)的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乘車禮儀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式闾》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門前的正門”。在古代中國,門前有時會設置兩個門,而式闾就是指其中靠裡一道門。
《式闾》由“式”和“闾”兩個部分組成。
其中,“式”的部首是“弘”,它的筆畫數是8。
而“闾”的部首是“阜”,它的筆畫數是7。
《式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它是由一個門字旁加上“闾”字組成。在繁體中,它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代對于字的書寫并沒有統一的規範,因此存在不同的寫法。 在古時候,式闾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字形基本保持一緻。
1. 他來到了宅門,敲響了式闾。
2. 在莊園的正門處,挂着一副式闾牌匾。
以“式闾”為核心的組詞有:式闾牌、式闾人、式闾門等。
近義詞包括:正門、大門、正堂等。
反義詞包括:側門、小門、雜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