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後用以比喻所觀者大。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觀海齊量,登嶽均厚。” 南朝 梁 沉約 《<梁武帝集>序》:“事同觀海,義等窺天。”
“觀海”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詞源與核心義 源于《孟子·盡心上》的“觀于海者難為水”,原指看過大海後,其他水域便顯得渺小。後引申為眼界開闊、見識廣博的象征,強調因接觸宏大事物而提升認知境界。
文學意象 古代文學中常以“觀海”表達對壯麗景象的贊歎或人生境界的升華,如南朝王儉《褚淵碑文》用“觀海齊量”形容胸襟寬廣。現代語境中也可指字面意義的“觀賞大海”,但更強調其象征性。
特殊網絡用法 2009年後,因《觀海聽濤》書法作品被贈予奧巴馬,“觀海”一度成為其戲稱。但此用法屬特定文化現象,與原有詞義無關。
使用建議:正式語境中建議沿用經典釋義,避免與網絡戲稱混淆。如需引用典籍,可結合《孟子》原文及曆代文人用例。
觀海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觀指觀察、看、注視,海指大海、海洋。
觀字的部首為見,總筆畫為7。海字的部首為氵,總筆畫為9。
觀海一詞最早見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舜之居,海内王。其東海有六有九州。”觀海在這裡表示黃帝的領土範圍。後來演變為觀察海洋的意義。
觀海是觀海的繁體字。
在古代,觀字及海字的寫法略有不同。觀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少廣作目墜焦也即觀也”。海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水害五南曰海”。而在《康熙字典》中,觀的寫法為“廣重耳”,海的寫法為“(一)氵(十)亥”。
1.站在高處,可以觀海的壯麗景色。
2.他希望能夠親自到海邊觀海。
3.這座城市擁有許多優美的觀海點。
觀海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多個新詞,如觀海台、觀海樓、觀海台等。
近義詞可以是“眺望海洋”、“瞻仰海洋”。
反義詞可以是“脫身”、“遠離海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