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人身如盛糞的畫瓶,身為幻相,乃諸苦所集。
“畫瓶盛糞”是一個佛教用語,其核心含義是以繪畫精美的瓶(外表華麗)裝滿糞穢(内在污穢)為比喻,形容人身的虛幻本質與苦難本質的結合。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與比喻意義
字面指“外表精美的瓶内盛裝糞穢”。佛教借此比喻人身本質:看似完整美好的軀體(如畫瓶),實則由不淨之物構成(如糞穢),且承載着生老病死等苦難,強調肉體存在的虛幻性和暫時性。
佛教哲學内涵
該詞體現了佛教對肉身的否定觀:
經典出處與延伸
主要源自《菩薩處胎經》卷一:“九苦為關鍵,如畫瓶盛糞。” 其他佛教典籍如《釋門歸敬儀》也以“行廁畫瓶”類比肉身的污穢不實,進一步強化了此概念的宗教勸誡意義。
這一用語旨在引導信衆超越對肉身的執着,認知其虛幻與苦難本質,從而轉向精神修持。其形象比喻在佛教文學中具有警示與教化功能。
《畫瓶盛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美好的外表掩蓋了内部的惡臭或丑陋的事物。
《畫瓶盛糞》的拆分部首為畫(huà),瓶(píng),盛(chéng),糞(fèn)。其中,畫的拼音為huà,部首為田,總筆畫為8;瓶的拼音為píng,部首為瓦,總筆畫為9;盛的拼音為chéng,部首為皿,總筆畫為10;糞的拼音為fèn,部首為米,總筆畫為12。
《畫瓶盛糞》這個成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學家魯迅的一篇文章《熱風》中,“熱風替一切高三尺披蓑戴笠萬尋共下界起飛,便知道了太陽,便畫瓶盛,立牌坊,發了條文參觀。”不過,其實際來源可能更早,但目前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
繁體字中,《畫瓶盛糞》的寫法如下:
畫瓶盛糞
在古代漢字中,畫瓶盛糞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描述一個表面美好而實質惡劣的事物時,例如:
在社交媒體上,有些人通過精心修飾的照片來展示自己的生活,但内心卻可能充滿焦慮和不滿,這真是典型的畫瓶盛糞。
與《畫瓶盛糞》相關的組詞還有:畫皮、畫餅充饑、皮相精神等。
與《畫瓶盛糞》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愛莫能助、掩人耳目、掩耳盜鈴等。
與《畫瓶盛糞》意思相反的成語有:真金不怕火煉、道貌岸然、真相大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