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馬的意思、息馬的詳細解釋
息馬的解釋
(1).畜養、蕃息馬匹。《史記·秦本紀》:“今其後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 唐 孫樵 《興元新路記》:“自 黃蜂嶺 洎 河池關 ,中間百餘裡,皆故 汾陽王 私田,嘗用息馬,多至萬蹄。”
(2).放馬,使馬休息。 晉 張協 《七命》:“論最犒勤,息馬韜弦。”
詞語分解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息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讓馬匹休息,常引申為停止軍事行動或戰争,象征休養生息、和平安甯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息
- 本義為呼吸,引申為“停止、歇息”。《說文解字》釋:“息,喘也”,後擴展為停歇之意,如《廣雅·釋诂》:“息,休也”。
- 馬
- 古代戰争中的重要工具,代指軍事力量。《玉篇》:“馬,武獸也”,常象征戰事。
合成詞“息馬”即“使馬匹休息”,暗喻中止戰争活動。
二、詞典釋義與古籍例證
-
停止征戰,休養民生
- 《漢語大詞典》釋:“息馬,謂停息兵馬。泛指休戰。”
例證:
- 《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間闌出物與匈奴交易,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是後匈奴絕和親,然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通關市不絕以中之。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漢使四将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将軍衛青出上谷……匈奴亦息馬牧羊。”(描述漢匈暫止兵戈)
- 南朝庾信《周大将軍崔說神道碑》:“息馬投戈,猶聞戰鼓。”(以“息馬”喻戰後休整)
-
放歸戰馬,寓意太平
- 《辭源》釋:“息馬,停用戰馬,指天下太平。”
例證:
- 《尚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後世以“息馬”化用此典,如唐代杜牧《感懷詩》:“息馬不能鳴,橫戈自回顧。”(借古喻今,抒寫和平願景)
-
日常語境:馬匹休養
- 字面指牲畜歇息,如《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每至日中,須驅馬息馬,以避暑熱。”(強調農耕時代馬匹養護常識)
三、文化意象與延伸
- “息馬”與“止戈”:常與“偃旗息鼓”“刀槍入庫”并用,構成“止戰”意象,如《後漢書·光武帝紀》:“息馬論道,坐明堂而議政。”
- 文學象征:在詩詞中多寄托厭戰情緒,如宋代陸遊《秋夜讀書有感》:“息馬山中草,看雲隴上田。”(以田園場景反襯戰亂)
- 成語關聯:衍生出“馬放南山”(喻太平無事),典出《尚書》,如《說嶽全傳》第一回:“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 庾信《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權威出版社版本信息以确保來源可信。)
網絡擴展解釋
“息馬”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一、畜養、繁殖馬匹
指通過飼養和管理使馬匹數量增長,常用于古代畜牧業或軍事儲備場景。
- 文獻例證:
- 《史記·秦本紀》記載“今其後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表明周天子因秦人善于養馬而賜予封地。
- 唐代孫樵《興元新路記》提到“嘗用息馬,多至萬蹄”,描述汾陽王私田養馬規模龐大。
二、放馬休息
指讓馬匹停止勞作或行軍,進行休整。
- 文獻例證:
晉代張協《七命》中“論最犒勤,息馬韜弦”,描繪戰後讓馬匹休息、收起武器的場景。
現代使用注意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極少出現。部分現代例句(如“息馬馬上動手”)可能存在誤用或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七命》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澳清襞箋長樂春櫃椿舍除外辭役錢從女毳俗打虎拍蠅短打恩綸二王後房帏費氣府綢害馬海碗黑黡泓宏華浄恢廓大度驕狠饑腸辘辘街渠計劃經濟進道若踡謹戒局外之人課捕渴慕鲲鵬老幺兩合公司龍綜亂營騾子魯衞率成曚影凝悃凝貞逆事青袅傾危崎嶢全權代表散附生肖錢盛族蝨蟻碎磔添削通商惠工圖譜衛鶴圍碁為是聞寵若驚文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