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和布帛。泛指給養。《後漢書·杜茂傳》:“﹝ 杜茂 ﹞坐斷兵馬廩縑,使軍吏殺6*人,免官,削戶邑。”廩,一本作“ 稟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廪缣漢語 快速查詢。
“廪缣”一詞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可能為生僻組合或存在筆誤。根據單字釋義推測如下:
分字解析:
廪(lǐn)
本義指糧倉,如《說文解字》注“廪,谷所振入也”。引申為官府發放的糧食俸祿,如“廪食”“廪米”,常見于古代官員俸祿制度中(如漢代“廪绶”指俸祿與印绶)。
缣(jiān)
指細密的雙絲織絹,漢代常作貨币或賞賜物,如《漢書》載“缣帛”用于交易。唐代後逐漸被錢币取代。
組合推測:
若為曆史文獻中的組合詞,可能指“糧食與絹帛”,即古代以實物形式發放的俸祿或賦稅(如唐代租庸調制中“租為糧,調為缣”)。但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确認。
建議:
若該詞源自特定古籍或方言,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新造詞,需結合使用場景重新定義。
廪缣的意思
廪缣(lǐn yān)是一個中文詞彙,指代古代的貢絹。貢絹是古代中國作為朝貢品向皇室進貢的絲織品,通常是作為禮物或賞賜贈送給高官或其他重要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廪(lǐn)這個字的部首是廣,筆畫數為5。
缣(yān)這個字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13。
來源
廪和缣在古代書法中的字形都和現代稍有不同。廪的字形來源于象形,表示了兩個人并肩行走的樣子。缣的字形則是由織和牛的象形組成,表示了用絲線織成的布與牛毛的關系。
廪缣的繁體字
廪的繁體字是履。
缣的繁體字是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廪和缣的字形有所不同,但發音和意思基本相同。因為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更加複雜,所以不能直接按照現代字形來查找古代文獻中的廪缣。
例句
1. 在古代,廪缣通常被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室。
2. 高官們常常在重要場合穿着華麗的廪缣。
組詞
1. 廪糧:指廪所儲存的糧食。
2. 缣衣:指用缣制成的衣物。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貢綢、朝綱、金縷、錦衣。
反義詞
廪缣的反義詞可以是:喪服、儉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