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帝王的聖旨、號令。《宋書·範泰傳》:“是以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學制既下,遠近遵承。” 宋 王安石 《免參政上兩府啟》:“雖已陳情而懇避,猶疑渙汗之難迴。” 康有為 《進呈<日本明治變政考>序》:“皇上乾綱獨攬,號令如雷霆,無封建之強侯,更無大将軍之霸主,片紙渙汗,督撫貫行。”
(2).指發號施令。 清 魏源 《次韻前出塞》之六:“渙汗九萬裡,榮辱非一彊。” ********* 《大哀篇》:“彼等見夫*********有所謂政黨者矣,於是烏合之衆,各竪一幟,以渙汗人間。”參見“ 渙汗大號 ”。
(3).猶流布。《文選·劉孝标<辨命論>》:“星虹樞電,昭聖德之符;夜哭聚雲,鬱興王之瑞。皆兆發於前期,渙汗於後葉。” 張銑 注:“渙汗,流布之貌。”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渙汗於緑篇,氛氲於丹冊者矣。” 明 邵璨 《香囊記·褒封》:“天恩渙汗,使者星軺遠下朝端。”
(4).光亮鮮麗貌。《西京雜記》卷六:“ 魯恭王 得文木一枚……制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渙汗。”
“渙汗”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帝王發布的權威性命令,如《宋書·範泰傳》提到“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強調诏令一旦頒布便不可更改。此義項與《易經·渙卦》中“渙汗其大號”的典故相關,比喻號令如汗出不可收回,必須遵行。
泛指權威者發布命令的行為。例如,李大钊在《大哀篇》中描述政黨“各竪一幟,以渙汗人間”,體現“渙汗”作為施令的引申義。
形容事物廣泛散布的狀态。《文選·劉孝标<辨命論>》用“渙汗於後葉”比喻聖德的影響力流傳後世,張銑注為“流布之貌”。
較為少見的用法,形容事物光彩鮮明。如南朝梁簡文帝的《南郊頌》以“渙汗”描述典籍的華美。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宋書》《易經》等文獻。
渙汗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意思是汗流浃背,汗水涓涓流出的樣子。
渙汗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冘,共七個筆畫。
渙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楚辭·七谏之辭》中,其中一句是“休哉,渙汗于塗之間”。這句話意思是在平常的日子裡,在政務繁忙的場合中流下了很多的汗水。
渙汗的繁體字為「渙汗」。
在古代,渙汗的漢字寫作「渙汗」,字形與現在相同。
1. 運動會上,他緊張地跑步,不一會兒就渙汗如雨。
2. 大夏天的,沒走幾步他就開始渙汗了。
渙汗的組詞有:渙然、渙散、渙發等。
近義詞有:汗如雨下、汗如淚下、汗流浃背。
反義詞有:無汗可流、幹燥不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