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verybody knows]∶天也知,地也知,無人不知
(2) [nobody knows]∶除非天地知道,否則誰都不知道
“天知地知”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三、關聯典故
成語與東漢楊震“四知”故事相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天知地知”更側重前兩重含義,而“四知”強調廉潔自律。
四、近義詞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涉及發誓多指隱秘性,描述現象則偏向公開性。
《天知地知》是常用來形容某人某事的無所不知曉、了如指掌的程度。它表示一個人擁有極大的知識和見識,無所不知曉。
《天知地知》共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天”字的部首為“一”,由四筆構成,“知”字的部首為“矢”,由十筆構成。
《天知地知》一詞出自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孟子》,其中的一句話是:“天下之事,有無不知也。”意思是說,天曉得地曉得,無論是什麼事情,天地都知道。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天知地知》這個成語。
《天知地知》的繁體為「天知地知」。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天知地知」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并保持了原本的意義。
1. 他在這個領域裡是個專家,天知地知,無人能及。
2. 這位教授真是學識淵博,對于各個學科天知地知。
3. 他的眼光獨到,不論什麼事情他都天知地知。
1. 天文知識
2. 地理學知識
3. 非常知曉
1. 知之甚詳
2. 博學多識
3. 知無不言
1. 一無所知
2. 才疏學淺
3. 閉門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