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身的意思、成身的詳細解釋
成身的解釋
猶修身。《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何謂成身?’ 孔子 對曰:‘不過乎物。’”《呂氏春秋·尊師》:“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孔子家語·緻思》:“ 孔子 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於人乎!’” 清 吳敏樹 《為守齋五叔父暨張叔母五旬雙慶之序》:“苟其學問足以成身,文章足以持論,功業足以施於當時,如是則為才賢人矣。”
詞語分解
- 成的解釋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張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狀況:成形。成性。成人。自學成才。蔚然成風。 變為:長成。變成。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網絡擴展解釋
“成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發音與基本含義
- 發音:chéng shēn
- 核心含義:傳統文獻中多指“修身”,即通過道德學問完善自我;現代語境中亦可指“全身”或強調全面能力。
二、詳細解釋與出處
-
修身之義(主要見于古籍)
- 出自《禮記·哀公問》:“成身不過乎物”,意為通過遵循事物規律來完善自身。
- 《呂氏春秋·尊師》提到“成身莫大于學”,強調學習是修身的重要途徑。
- 清代吳敏樹進一步将“學問足以成身”與功業、文章并列,指向德才兼備的境界。
-
現代引申義
- 全身:如“通過唱遊完成身體部位複習”(例句),指動作涉及整個身體。
- 全面能力:形容某人具備綜合素質,如“學問成身”可解讀為學識與修養的全面發展。
三、使用場景
- 傳統語境:多用于讨論道德修養,例如“忠信成身親之”(《孔子家語》)。
- 現代用法:既可用于描述身體狀态(如“心想事成,身體安康”的祝福語),也可比喻能力全面(如“成身親之”強調内外兼修)。
四、相關辨析
- 與“修身”的區别:“修身”更側重道德層面,而“成身”在古籍中與之相近,但現代可能包含更廣泛的生理或能力意義。
- 構詞分析:“成”指完成、成就,“身”指自身,組合後強調通過努力達成自我完善。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2、3中的具體引文及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身
“成身”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作為動詞或名詞使用。作為動詞時,意思是變成、完成、達到某種狀态或程度。作為名詞時,表示身體或人的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身”的部首是“身”,筆畫數為10。
來源
“成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代,詞語“成”用來表示發展、達到某種目标的意思,“身”用來表示人的身體。因此,将兩者合在一起,形成了“成身”這個詞語。
繁體
繁體字中,“成身”可以寫作“成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風格。在篆書中,“成身”寫作“成身”。
例句
1.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成身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2. 遭受這麼多的困難,他的信心幾乎完全消失,心灰意冷之間,他變得沒有了成身的希望。
組詞
衣衫褴褛、形象鮮明、美麗動人、動情、變身、改變、身心健康等。
近義詞
發展、達到、變成、完成。
反義詞
未成身、未達到、沒變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