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素之品行。《漢書·王尊傳》:“素行陰賊,惡口不信。” 唐 張九齡 《上封事書》:“是以士修素行,不圖僥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胡忠安》:“然其人惟務迎合取寵,且惑于方技旁門,殊無大臣之節,其素行不具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大家扯他到朝門外,講講他的素行去。” 徐特立 《國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如人物傳記,欲叙其一特别事項,先叙其素行。”
(2).《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後因謂按現在所處的地位行事。 唐 孟郊 《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前賢素行階,夙嗜青山勤。” 王闿運 《秋醒詞》序:“若出而思隱,将隱而思出乎? 子思 所以有素行之箴, 許由 所以有一瓢之累也。”參見“ 素位 ”。
(3).不在位而行其道。《韓詩外傳》卷一:“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則6*民之目悅矣。言語遜,應對給,則6*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6*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身,雖不在位,謂之素行。” 漢 劉向 《說苑·修文》:“存乎心,暢乎體,形乎動靜,雖不在位,謂之素行。”
(4).一貫認真執行。《孫子·行軍》:“令素行,以教其民,則6*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6*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5).高尚純潔的品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誦經·慧彌》:“又有沙門 法仙 ,亦誦經,有素行。”《北齊書·司馬幼之傳》:“ 子瑞 弟 幼之 ,清貞有素行,少歷顯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素行漢語 快速查詢。
素行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素行(sù xíng)指一個人日常一貫的行為表現,強調長期、穩定的行為模式而非偶然舉動。
詞性:名詞
核心内涵:
例證:“考察官員當觀其素行,而非一時之功過。”(《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14頁)
道德評價屬性
素行常作為衡量個人品德的标尺,暗含社會對其長期行為的道德評判。如司法領域中“素行良好”可影響量刑輕重。
法律語境:“被告人素行端正,無犯罪前科,可酌情從輕處罰。”(《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1248頁)
行為一緻性要求
強調行為需符合特定規範(如儒家倫理),若言行不一則稱“素行不端”。
典籍溯源:《漢書·王莽傳》載“莽素行險詐”,揭露其表裡不一的本質。
權威參考文獻:
“素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平日的品行
指一個人一貫的日常行為或道德表現。例如《漢書·王尊傳》提到“素行陰賊,惡口不信”,強調其日常品行的惡劣。
按所處地位行事
源自《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指根據自身地位或身份采取相應行動,強調安守本分。
不在位而行其道
指即使不處于特定職位,仍踐行道義或原則。如《韓詩外傳》提到“雖不在位,謂之素行”。
一貫認真執行
表示長期堅持某種行為準則或規範,如“一貫認真執行法令”等。
高尚純潔的品行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形容品德高潔、行為端正。
讀音與用法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漢書》《禮記》等經典文獻及詞典釋義,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班衣戲采保存暴陵避詣不相幹才氣無雙參一操筆茶農船到橋門自然直穿落茨茅道官發徵奉迎簠簋不飾改葬根實革削鍋灰和緩澒濛候望畫荻丸熊環列之尹劃圓防守花磚貨車箭竿甲頭錦裡金室局分抗生素渴見拉把陋小洛妃綠林豪傑撚梢子破多羅奇龐福艾遒捷任職酾沈淡災升首神祜身先士衆爽籁疏防疏松署印台檢特異甜言蜜語象為霄露遐戎寫工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