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xtremely wretched;have nowhere to turn for help]∶有疾苦而無處訴說
受欺壓無告的社會
(2) [extremely wretched sufferer]∶有疾苦而無處訴說的人
疾苦無告
孤苦無處投訴。亦指無處投訴的人。《書·大禹谟》:“不虐無告,不廢困窮。” 孔穎達 疏:“不苛虐鰥寡孤獨無所告者,必哀矜之。”《孔子家語·弟子行》:“不侮不佚,不傲無告。” 宋 王禹偁 《端拱箴》:“約人署吏,侵漁則少,是謂能官,惠于無告。” 魯迅 《且介亭雜文·論俗人應避雅人》:“ 朱子 是大賢,而做官的時候,不能不給無告的官妓吃闆子。”
指有苦無處訴的人。《莊子·天道》:“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
“無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指無處申訴的困境
形容人處于孤苦無助、有苦難言的境地,常見于描述弱勢群體或社會底層。例如:“受欺壓無告的社會”。
代指苦難者
也可直接指代“有疾苦而無處訴說的人”,如古籍中提到的鳏寡孤獨等弱勢群體。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除保留原意外,還可隱喻個人或群體在困境中缺乏發聲渠道的狀态,如“冤苦無告”。
部分資料提到“無告”有“保守秘密”的釋義(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誤讀,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無告》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無”意為沒有,表示缺乏或不存在;“告”指代通知、傳遞消息的意思。因此,《無告》可以理解為沒有通知或消息。
拆分部首:無(無數)- 小人(大人);告(告訴)- 口(四方八面)。
無的筆畫數為4,告的筆畫數為7。
《無告》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考工記》中,用來描述缺乏通知的情況。
《無告》的繁體字為「無告」。
在古時候,「無」的寫法中沒有橫折,而是采用了另一種形式,類似一個倒立的“C”字;而「告」的寫法較為繁複,采用了額外的筆畫和彎曲。
1. 媒體沒有向公衆提供任何關于這起事故的《無告》信息。
2. 我一直在等待他的來信,但是卻一直沒有收到《無告》。
無視、無情、無解、無意、告知、告别、告誡、告急
無情、未告、未通、沒有消息
有告、告知、通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