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詩刊》1978年第1期:“清源正本肅流毒,誣古誣今要掃光。”參見“ 清源 ”。
“清源正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意為“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比喻對問題或現象進行徹底整頓和清理,以解決根本矛盾。其中“清源”指追溯源頭、清除根源,“正本”強調糾正根本性問題。
出處與演變
其最早可追溯至《漢書·刑法志》中“清原正本”的表述,後《晉書·武帝紀》進一步使用“正本清源”一詞。現代語境中,“清源正本”與“正本清源”常被視作同義表達,均強調從根源解決問題。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
常見同義表達包括“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等,均含“徹底整頓”之意。
示例
如《文史知識》中提到:“對文體的發展需客觀分析,清源正本,明确其曆史意義”;另有例句:“欲清源正本,應譴及牛李二人”。
該成語強調從根源入手解決問題,適用于描述系統性整頓或學術研究中的溯源分析。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晉書》等典籍。
清源正本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清、源、正、本四個部分。其中,清、源、正都是漢字的部首,分别為水部、木部和一的簡化形。
根據筆畫的統計,清源正本共有10畫。
《清源正本》是一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座高山名叫“清源山”,山上有一泉水,水質清澈純淨,常有神秘的正能量從中湧出。人們将這泉水稱為“清源”,并認為喝了清源水可以洗滌心靈,使人重新回歸本真。所以,“清源正本”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件事物的起源或根本,也可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大法。
漢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清源”兩字為例,古時候寫為“淸源”,其中“淸”為清字的古代字形。相比現代的寫法,古代字形更加繁瑣,筆畫更多,形狀也稍有變化。
例句:
1. 做人要守住本分,不要忘記了“清源正本”。
2. 研究曆史是了解文化的一個“清源正本”。
組詞:
1. 清澈:形容水質清亮透明。
2. 源泉:指水的湧出處,也常比喻事物産生的地方。
3. 正義:指公正合理,符合道義的行為或态度。
近義詞:
1. 真谛:指事物的真實本質。
2. 根本:指事物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
反義詞:
1. 紛雜:指事物複雜混亂,缺乏根本性。
2. 虛妄:指事物空洞虛幻,缺乏實質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