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和布帛。泛指給養。《後漢書·杜茂傳》:“﹝ 杜茂 ﹞坐斷兵馬廩縑,使軍吏殺6*人,免官,削戶邑。”廩,一本作“ 稟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廪缣漢語 快速查詢。
廪缣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廪”和“缣”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官府作為俸祿或賞賜發放的糧食和絹帛。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廪(lǐn)
缣(jiān)
“廪缣”是古代俸祿制度的産物,指官府以糧食(廪)和絹帛(缣)形式發放的俸祿或賞賜。其特點包括:
源自秦漢的“谷帛俸祿制”,至唐代發展成熟。《唐六典》明确記載官員俸祿包含“祿米、職田、俸料、雜用”等,其中“俸料”常折為絹帛。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權威文獻名稱;現代研究可參考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相關論文。)
“廪缣”一詞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可能為生僻組合或存在筆誤。根據單字釋義推測如下:
分字解析:
廪(lǐn)
本義指糧倉,如《說文解字》注“廪,谷所振入也”。引申為官府發放的糧食俸祿,如“廪食”“廪米”,常見于古代官員俸祿制度中(如漢代“廪绶”指俸祿與印绶)。
缣(jiān)
指細密的雙絲織絹,漢代常作貨币或賞賜物,如《漢書》載“缣帛”用于交易。唐代後逐漸被錢币取代。
組合推測:
若為曆史文獻中的組合詞,可能指“糧食與絹帛”,即古代以實物形式發放的俸祿或賦稅(如唐代租庸調制中“租為糧,調為缣”)。但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确認。
建議:
若該詞源自特定古籍或方言,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新造詞,需結合使用場景重新定義。
闇默擺觸寶钗樓部運草廬澄麗撤圍充庖刺股懸梁攢三集五大關節目丹檻大室登謌嘀嘀咕咕短線産品敷興甘井先竭高才大德溝墉裹梅花哈哒化幹戈為玉帛荒萊姜後脫簪借路積劫錦鳳金聲局窄考籃勞頓零堕荦荦大者驢生機角甕生根馬燈調邁當梅花腦批隙導窾迫令磬聲窮虜窮漂栖志齲齒去路三德删繁就簡社會活動刷恥書谒四唐送定隨腳綏禦團頭婉晦猥佌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