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陵缺的意思、陵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陵缺的解釋

衰敗殘缺。《後漢書·黨锢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陵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山陵的缺損或崩塌:

    • 這是"陵缺"最直接的字面意義。"陵"指山陵、丘陵,"缺"指缺損、缺口、不完整。合起來指山體因自然風化、侵蝕或人為破壞而出現的崩塌、缺口或殘缺不全的狀态。
    • 例證與引用:
      • 《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方士之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堕,堕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後世注疏或相關論述中,或會以"陵缺"形容鼎湖山等地貌的變遷(需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來源: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釋義基礎)、相關古籍注疏研究。
      • 現代地質學或曆史地理學描述古代遺迹(如陵墓封土、古城牆基)因年代久遠或災害造成的損毀時,有時會借用此詞。來源:專業考古報告、曆史地理學著作。
  2. 綱常倫理或社會秩序的崩壞、缺失:

    • 這是"陵缺"的引申義和更常見的用法。"陵"在此有"欺侮"、"逾越"、"衰頹"之意(如"陵替"、"陵遲"),"缺"指缺失、敗壞。合起來指社會等級秩序、倫理綱常遭到破壞、廢弛,處于混亂失序的狀态。
    • 例證與引用:
      • 《漢書·王莽傳上》載王莽上書:"遭值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府帑空虛,百姓匮乏,宗廟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廟,夙夜永念,非敢甯息。深惟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蔔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蔔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親築焉。"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陵缺",但所述時代背景常被後人概括為"綱紀陵缺"。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義依據)、古代史書(如《漢書》)及相關評論。
      • 後世史論或文集中常用此詞形容王朝末世或動亂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例如,評論東漢末年、唐末藩鎮割據等時期。來源:曆代史論(如《讀通鑒論》)、文集。

"陵缺"一詞具有具體和抽象兩層含義。其本義指山陵的崩塌缺損,引申義則指社會綱常倫理的廢弛崩壞。後者是其更主要的、見于曆史文獻的用法,用以描述社會秩序的混亂與失範。

網絡擴展解釋

“陵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陵缺”讀作líng quē,主要含義為衰敗殘缺,多用于描述事物或制度的沒落、不完整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黨锢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意指社會風氣敗壞,先王之道逐漸衰微殘缺。

二、詞源解析

  1. “陵”:本義為大土山,引申為“衰敗”或“傾覆”(如“陵替”一詞中的用法)。
  2. “缺”:指殘缺、缺失。
    兩字組合後,強調因衰敗導緻的殘缺或不完整。

三、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常見于以下語境:

  1. 描述社會風氣:如“王道陵缺”指傳統道德體系崩壞。
  2. 形容事物殘缺:可指具體事物的破損,也可比喻制度、文化的缺失。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君主過錯”,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建議以“衰敗殘缺”為通用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薄設設寶位殡宮參扣槎枒塵羽大辰疊翠隄封貳猜反袂反則非意相幹鳳舍勾越觀看官橐桂折一枝槐夢懷袵鹄企賤誕講索教迪進脩冀圖開闊眼界科判況複林壑趣劉根留幕鸾吹輪椎盟壇莫夜拟寇攀轅卧轍搒童噼呖啪啦起部輕羁球球蛋蛋刹末扇動上浮屍親施主酸甜苦辣通訊衛星屯正王喬履委褐維納斯五七香皮紙相撲小老虎小陋逍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