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施主的意思、施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施主的解釋

[alms giver] 僧道等稱施舍財物給佛寺或道觀的人,也泛稱一般的在家人

詳細解釋

即檀越。佛道對布施者的敬稱。 唐 杜荀鶴 《題江寺禅和》詩:“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懶求施主修真像,翻説經文是妄言。” 宋 張元幹 《滿庭芳》詞:“撞著門徒施主,驀然箇,喜捨由他。”《西遊記》第五六回:“老者猛擡頭……被 三藏 扯住道:‘老施主,千萬慈悲,告借一宿。’”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星燈》:“觀寺釋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記注,於是夕受香儀,代具紙疏雲馬,為壇而祭。”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此時餘乃戰兢而前,至門次,顫聲聯呼施主。”參見“ 檀越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施主”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1. 梵語來源
    源自梵文“da^na-pati”,音譯為“檀越”或“陀那缽底”,意為“布施的施予者”。
    其中“檀”指布施,“越”在漢譯中引申為“通過布施超越生死苦海”。

  2. 基本含義
    指施舍財物給佛寺、僧衆,或出資舉辦法會的在家信衆,也泛稱與佛教有供養關系的在家人。

二、文化内涵與使用場景

  1. 與“檀越”“齋主”的關聯

    • 檀越:強調對佛教文化的貢獻,用法更文雅。
    • 齋主:特指供養寺院齋食的信衆。
      現代語境中,三者常與“功德主”等稱謂混用,均指向對三寶(佛、法、僧)的供養者。
  2. 佛教經典中的要求
    《長阿含經》提到,施主需以“身、口、意三業行慈,適時布施,不阻他人行善”。

三、施主的功德意義

佛教認為施主通過布施可獲五種福報:

  1. 聲名遠播,受人贊歎;
  2. 身處大衆中無畏懼;
  3. 得衆人敬仰;
  4. 命終後升天或轉世為人中尊貴者;
  5. 智慧超群,斷除煩惱。

四、現代應用

現今寺院中,“施主”仍用于尊稱提供供養者,但日常語境也常以幽默或通俗方式泛稱陌生人,弱化了宗教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善生經》或寺院碑刻記載的供養事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施主的意思

施主在漢語中通常用來稱呼别人,特指寺廟裡面的信徒或向*********佛前供施與捐助的人。此外,施主還可以泛指向人提供幫助或施舍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施主共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為"方"部,右邊為"攴"部。總共有8筆。

來源

施主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天地》篇:“請天善施,施主以斷腸。”意思是天地慷慨施舍,願為施舍者付出一切。

繁體

施主的繁體字為「施主」,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字形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施⿰亻⿰攵目」,其中的"目"部表示施主的善心。

例句

1. 這位施主心地善良,經常為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

2. 感謝這位慷慨的施主,我們得以完成這個慈善項目。

組詞

1. 施舍: 以善意給予他人物品或金錢。

2. 施粥: 免費提供粥食給需要的人。

3. 施恩: 對别人行善,幫助他人。

近義詞

1. 慈善家:慷慨施舍的人。

2. 慷慨人:心胸寬廣,樂于助人的人。

反義詞

1. 受助者:接受幫助的人。

2. 乞丐:乞讨生活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