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缺的意思、陵缺的详细解释
陵缺的解释
衰败残缺。《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
词语分解
- 陵的解释 陵 í 大土山:山陵。丘陵。陵谷迁变(简作“陵谷”)。 高大的坟墓:陵园。陵墓。陵寝。 古同“凌”,侵犯,欺侮。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缺的解释 缺 ē 不够: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残破:缺点。缺口。缺陷。 空额(指职位):缺额。补缺。 该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余 笔画数:; 部首: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陵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
山陵的缺损或崩塌:
- 这是"陵缺"最直接的字面意义。"陵"指山陵、丘陵,"缺"指缺损、缺口、不完整。合起来指山体因自然风化、侵蚀或人为破坏而出现的崩塌、缺口或残缺不全的状态。
- 例证与引用:
- 《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方士之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后世注疏或相关论述中,或会以"陵缺"形容鼎湖山等地貌的变迁(需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来源: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释义基础)、相关古籍注疏研究。
- 现代地质学或历史地理学描述古代遗迹(如陵墓封土、古城墙基)因年代久远或灾害造成的损毁时,有时会借用此词。来源:专业考古报告、历史地理学著作。
-
纲常伦理或社会秩序的崩坏、缺失:
- 这是"陵缺"的引申义和更常见的用法。"陵"在此有"欺侮"、"逾越"、"衰颓"之意(如"陵替"、"陵迟"),"缺"指缺失、败坏。合起来指社会等级秩序、伦理纲常遭到破坏、废弛,处于混乱失序的状态。
- 例证与引用:
- 《汉书·王莽传上》载王莽上书:"遭值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深惟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亲筑焉。"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陵缺",但所述时代背景常被后人概括为"纲纪陵缺"。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依据)、古代史书(如《汉书》)及相关评论。
- 后世史论或文集中常用此词形容王朝末世或动乱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例如,评论东汉末年、唐末藩镇割据等时期。来源:历代史论(如《读通鉴论》)、文集。
"陵缺"一词具有具体和抽象两层含义。其本义指山陵的崩塌缺损,引申义则指社会纲常伦理的废弛崩坏。后者是其更主要的、见于历史文献的用法,用以描述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失范。
网络扩展解释
“陵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较为统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陵缺”读作líng quē,主要含义为衰败残缺,多用于描述事物或制度的没落、不完整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意指社会风气败坏,先王之道逐渐衰微残缺。
二、词源解析
- “陵”:本义为大土山,引申为“衰败”或“倾覆”(如“陵替”一词中的用法)。
- “缺”:指残缺、缺失。
两字组合后,强调因衰败导致的残缺或不完整。
三、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常见于以下语境:
- 描述社会风气:如“王道陵缺”指传统道德体系崩坏。
- 形容事物残缺:可指具体事物的破损,也可比喻制度、文化的缺失。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衰微、残缺、崩坏
- 反义词:昌盛、完备、鼎盛
五、注意事项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君主过错”,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建议以“衰败残缺”为通用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辞白脱彪赫敝弃避嚣不倒翁草木俱朽宸题出内之吝呆容丹干憺畏大有人在抵对定一尊堆墔发背馥郁歌榜攻熨刮鹻回车俴俴奸偷骄舒积储界乘接论吉利草季路揪撮亢宗考满坤道阔少爷两回事理色利上生利龙翔卢瞳缕罗腼颜人世披鬀清彻清醮清整覰问时弊石峯失魂丧魄试音四牙子朝上送子娘娘天人之辩脱颖而出无哗无可无不可巫云楚雨西服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