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e crickets and ants—nobo***s;nonentities] 蝼蛄和螞蟻。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
夫吞舟之魚大矣,蕩而失水,則為蝼蟻所制。——《韓詩外傳》
蝼蟻之力
亦作“ 螻螘 ”。 1.蝼蛄和螞蟻。泛指微小的生物。《莊子·列禦寇》:“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淮南子·人間訓》:“千裡之隄,以縷螘之穴漏。”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姚幹父雜文》:“況夫螻蟻至微,微而有知。”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圍》:“巨魚失水,反遭螻蟻之欺。” 許地山 《綴網勞蛛》:“我不管人家怎樣批評我,也不管他怎樣疑惑我,我隻求自己無愧,對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蟻便了。”一說蝼蟻即螞蟻。參閱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二。
(2).比喻力量微弱或地位低微、無足輕重的人。《後漢書·班固傳上》:“ 固 ( 班固 )幸得生於清明之世,豫在視聽之末,私以螻螘,竊觀國政。”《南史·循吏傳·郭祖深》:“所以不憚鼎鑊區區必聞者,正以社稷計重而螻蟻命輕。” 明 劉基 《水調歌頭》詞:“螻蟻王侯同盡,何用名标竹帛,留與後人疑。” 清 曾國藩 《和邵君墓志銘》:“愍東南之大戾,仁聖與螻螘而同捐。”
“蝼蟻”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óu yǐ,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蝼蟻指兩種微小生物:蝼蛄(一種地下害蟲)和螞蟻。兩者常被并稱,代指自然界中體型微小、力量薄弱的生物群體。
在文學和日常語境中,蝼蟻多用于比喻:
“蝼蟻”既是自然界的微小生物,也是文化中象征卑微與脆弱的經典意象。其用法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生動體現了漢語以物喻人的修辭特色。
《蝼蟻》是指一種細小而無足輕重的昆蟲,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微不足道或瑣碎。這個詞多用于修飾貶低人或事物的意義。
《蝼蟻》的部首是蟲,共有7個筆畫。
《蝼蟻》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李賀的《李太白長吉曲》中。在繁體字中,蝼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蝼蟻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有時會将蟲的上部寫為又或也,表示細長的蟲體。不過,現代漢字中的蝼蟻寫法基本統一。
1. 他在公司裡隻是一個蝼蟻般的存在,無論做多少工作都不被重視。
2. 這個問題對于他來說太小了,簡直是冷落到了蝼蟻的地步。
組詞:蝼蟻窩、蝼蟻般、蝼蟻乞食
近義詞:卑微、微不足道、無足輕重
反義詞:偉岸、重要、顯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