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等看待。 明 陳子龍 《偕熊令君伯甘遊烏傷雲黃山》詩:“和絃愧同調,擊壤庶齊觀。” 羅惇曧 《文學源流·附論楊子》:“此其生死齊觀,不為世縛,可謂坦然自適者矣。”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而于狗,卻不能引此為例,與對等的敵手齊觀,因為無論它怎樣狂嗥,其實并不解什麼‘道義’。”
“齊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guān,其核心含義為“同等看待”,常用于表達對不同事物或現象采取無差别對待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常見搭配:
“失敗後的勇士與懦夫若被等量齊觀,足球運動便失去了意義。”(例句)
使用場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2、3的原始内容。
齊觀是一個中國古代的詞彙,源自于漢字文化的深厚底蘊。它對應的意思是指"一同觀賞"或"一同觀看",多用于描述人們一起欣賞、觀賞事物或景觀的場景。
從字的構成來看,齊觀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齊"和"見"。"齊"部表示身體齊整、整齊劃一的狀态,"見"部表示觀察、看見的意思。這兩個部首的結合形成了"齊觀",也從字形上表達了人們集體觀看的意象。
齊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四月》中的一句詩:“齊鳴鴻雁,于彼高岡。”意為衆多的雁群在高岡上齊刷刷地鳴叫。這句詩中使用了"齊"和"觀"的概念,後來逐漸演變為"齊觀"這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齊觀的寫法為「齊觀」。雖然形态上稍有不同,但意義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齊觀在古代字典中的寫法是"齊觀"。字體的簡化是在20世紀中葉之後才逐漸普及,如今的簡化字形式更為主流。
下面是一些使用齊觀這個詞的例句:
1. 人們互相齊觀美麗的日落景色。 2. 大家齊觀了這個令人驚歎的煙花表演。 3. 我們一起到山頂齊觀這座城市的全景。齊觀的一些組詞包括:齊心觀賞、齊心合力觀看、齊聚一堂欣賞等。
齊觀的一些近義詞包括:共賞、共觀、共同觀看等。
反義詞方面,和齊觀相對的詞彙是單獨觀看、各自觀賞等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齊觀是一個具有豐富曆史淵源的詞彙,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一同觀賞事物的場景。不僅在古代,現代漢字中仍然保留并廣泛使用,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