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川的意思、兩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川的解釋

東川 和 西川 的合稱。 唐肅宗 至德 二年, 劍南道 置 東川 、 西川 兩節度使,因有 兩川 之稱。 唐 白居易 《同夢得寄賀東西川二楊尚書》詩:“ 兩川 風景同三月,千裡江山屬一家。” 宋 韓駒 《次韻參寥》:“君今振錫歸千頃,我亦收身入 兩川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至今 兩川 風俗,女人自小從師上學,與男人一般讀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川釋義

一、基礎釋義

“兩川”為曆史地理名詞,特指中國唐代至宋代四川地區的兩大行政區劃,即“東川”與“西川”的合稱。東川治所位于梓州(今四川三台),西川治所位于成都府(今成都),二者共同構成古代四川的核心行政單元。

二、曆史沿革與行政區劃

  1. 唐代建制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節度使為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正式形成“兩川”建制。東川轄今四川東部及重慶部分地區,西川轄成都平原及川西地區。

    依據《新唐書·地理志》及《資治通鑒》記載

  2. 宋代演變

    北宋沿襲唐制,設西川路與峽路(後改稱東川路),後合并為“川峽路”。至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重新分置為“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與“梓州路”(後改潼川府路),仍延續“兩川”地理概念。

    參考《宋史·地理志》及《中國曆史地圖集》

三、文化意義

“兩川”作為古代巴蜀核心區域的代稱,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如杜甫《諸将》詩“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即暗喻兩川戰略地位;《華陽國志》亦以兩川為樞紐描述蜀地經濟文化風貌。

來源:《全唐詩》《華陽國志校注》

四、現代引申

今多用于曆史研究及文學創作,指代四川盆地傳統政治經濟中心區域,或作為“四川”的古典雅稱。其地理範圍與今四川省中東部高度重合,涵蓋成都、綿陽、南充等主要城市。

綜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及《四川古代史稿》


注:以上釋義綜合曆史文獻及權威工具書,未引用網頁資料,故不标注鍊接。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權威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兩川”是曆史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東川和西川的合稱。唐代宗至德二年(757年),劍南道被劃分為東川、西川兩個節度使轄區,由此形成這一稱謂。

二、曆史背景

  1. 行政區劃起源
    唐代安史之亂後,為加強管理,将原劍南道分為東川(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和西川(治所在今成都),兩節度使分轄不同區域。
  2. 地理範圍
    涵蓋今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是唐代西南重要軍政區域。

三、文學與文獻例證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二川”的區别:後者雖也指東川、西川,但更側重地理概念(如河流),而“兩川”多用于行政區劃語境。

五、現代使用

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指代唐代四川地區的行政劃分。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期公白耗襃禅不雙采及葑菲廛邸成好盛器程頤黜嫚崔四入淡菜點子坊中語泛交封望佛座腐陋逛悠候诇畫沙聚米甲坼兼言讦竊計日工開倒車曠士寬仁锟鋘老仙長寥闊僚侶買報冥昧命門内秀配地錢券峤角敲鑼打鼓起茶啟告棄蔑勤緊旗田全牛軟柔拾地芥時運熟紅舒顔松文紙素端訴諸貪濁五辛菜柙虎樊熊香椿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