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中國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 哀牢夷 起源的神話傳說。據傳 哀牢夷 之祖先有婦人名 沙壹 ,居于 牢山 ,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生有十男。後沉木化成龍,躍出水面欲見其子。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土語謂背為九,坐為隆,故名小子為 九隆 。後長大,被推為王。 九隆 兄弟娶 牢山 十女為妻,生養繁衍,形成種族。事見《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 唐 駱賓王 《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竹浮三節,肇興外域之源;木化 九隆 ,頗為中國之患。”
“木化九隆”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神話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兩方面解析:
據《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記載:
該成語現多用于比喻人或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後發生質變:
唐代駱賓王在《又破設蒙儉露布》中曾用“木化九隆”暗指西南少數民族勢力的崛起,體現了其文化影響力。需注意,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木化九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喻指人的品德或能力像木頭一樣僵硬,不靈活。這個成語通過比喻木頭缺乏彈性和生機來形容人的剛性和缺乏靈活性。
《木化九隆》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化(huà),九(jiǔ),隆(lóng)。其中“木”的象形字,畫兩筆;“化”的漢字的左邊為大犬旁,右邊是人旁,共四筆;“九”的象形字,畫兩筆;“隆”的左邊為阝部,右邊為竜部,共十二畫。
《木化九隆》最早出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被曹雪芹寫進了這本經典小說中。在小說中,這個成語形容了林黛玉的性格倔強、剛直,毫不為外界所動搖。
《木化九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木化九隆」。
在古時候,成語《木化九隆》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但意義相同。然而,這些古代漢字的具體寫法已逐漸被現代漢字寫法所取代。
1. 他性格剛烈,猶如《木化九隆》,無法與他合作。
2. 她固執己見,完全《木化九隆》,很難改變主意。
3. 這個領導沒有靈活性,一直都是《木化九隆》,無法適應變化。
組詞:柔情蜜意、剛直不阿、堅定不移。
近義詞: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剛戾自用。
反義詞:柔順、靈活性、彈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