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施衿的意思、施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施衿的解釋

古代婚禮儀式之一。女子出嫁時,其母為之整衿。《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後用以稱女子出嫁。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買妾納媵,因聘為資;施衿之費,化充牀笫;鄙情贅行,造次以之。” 北周 庾信 《周趙國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銘》:“施衿 趙 北,侍母 秦 南。” 倪璠 注:“施衿 趙 北,謂娉於 趙國 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施衿”是中國古代婚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1. 核心含義
    指女子出嫁時,母親為其整理衣領(衿)并系上佩巾的儀式,象征對女兒婚後生活的叮囑與期望。這一動作出自《儀禮·士昏禮》的記載:“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2. 字義分解

    • 施:施行、給予,此處指母親為女兒整理衣飾的動作。
    • 衿:古代衣領,也指系衣裳的帶子,後引申為代指嫁衣或出嫁儀式。

文化背景與演變

  1. 禮儀功能
    作為婚禮的重要環節,“施衿”不僅是服飾整理,更是母親對女兒的訓誡,要求其婚後恪守婦道、勤勉持家。

  2. 文學引申
    後世将“施衿”引申為“女子出嫁”的代稱。例如南朝沈約在《奏彈王源》中用“施衿之費”指代婚嫁開銷。

  3. 相關成語
    常與“結褵”連用為“施衿結褵”,表示父母對女兒婚後的教導(褵:佩巾)。


引用典籍與示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禮儀細節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儀禮》原文或相關禮制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施衿

施衿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佩戴在衣領上的花邊或裝飾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施衿這個詞的部首是“衣”,包含了7個筆畫。

來源

施衿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傳世文獻《詩經·邶風·施衿》中。

繁體

施衿的繁體字寫作「施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施衿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如《廣韻》中記載的古代寫法為「聿」與「絪」的組合。

例句

他的衣領上施衿飾以精緻的刺繡,顯得格外華麗。

組詞

施衿在組詞方面常常與衣物相關的詞彙搭配,如:施袖、施裙。

近義詞

施衿的近義詞包括衣領花飾、項圈以及衣領裝飾。

反義詞

施衿的反義詞是素領,即沒有裝飾的簡單衣領。

以上是關于《施衿》的相關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