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楮冠的意思、楮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楮冠的解釋

以楮樹皮所制之冠。多為貧士、隱士所用。《韓詩外傳》卷一:“ 子貢 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而往見之。 原憲 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絶,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 宋 陸遊 《雜題》詩:“三生元是出家人,一念差來堕薦紳。二寸楮冠雙草屨,天公還我水雲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楮冠”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用楮樹皮制成的帽子,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楮冠是以楮樹(又稱構樹)的樹皮為材料制作的帽子,多為古代貧寒的士人或隱士佩戴。這種帽子因材質廉價、制作粗糙,成為清貧生活的象征。

  2. 文化背景與使用者
    楮冠常與隱逸文化相關聯,體現隱士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精神。例如《韓詩外傳》記載,孔子弟子原憲佩戴楮冠,衣着破舊卻泰然自若,與子貢的華服形成對比,暗喻精神境界高于物質追求。

  3. 文獻例證
    宋代陸遊在《雜題》詩中寫道:“二寸楮冠雙草屨,天公還我水雲身”,以楮冠表達歸隱田園、回歸自然的心境。此例進一步印證了楮冠與隱士身份的關聯。

  4. 材質特點
    楮樹皮纖維堅韌,古時常用于造紙(如宣紙),但因其質地粗硬,制冠并不舒適,故成為貧士無奈之選,亦從側面反映佩戴者的生活狀态。

楮冠不僅是古代底層文人的服飾,更被賦予超脫世俗的象征意義,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固窮”“隱逸高潔”的精神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楮冠是指明代文學家楊基所著的一部小說。它講述了一個父親為了救活害貓、醉打仆人的兒子,而将自己的心頭肉割下來喂給他的故事。 - 拆分部首和筆畫:楮字的部首是木,共有7畫;冠字的部首是冖,共有2畫。 - 來源:楮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紙張的制作過程中所使用的樹木。冠字的來源是古代官員的冠服。 - 繁體:楮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楮冠」。 - 古時候漢字寫法:楮冠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 例句:他終于明白了《楮冠》中那位父親的無盡的愛與犧牲。 組詞:楮地、楮箫、冠冕、冠軍等。 近義詞:楮冕、樹冠、紙冠等。 反義詞:楮地、無冠、廢冠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