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徒”。秃頭刑徒。對僧人的蔑稱。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隻助我一聲喊,隻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龔自珍 《支6*那古德遺書序》:“儒流文士,樂其簡便;不識字髡徒,習其狂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髡徒漢語 快速查詢。
“髡徒”是一個具有曆史貶義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由“髡”(kūn)和“徒”組成:“髡”指古代剃去頭發的刑罰,後引申為秃頭;“徒”指刑徒或某一類人。合稱表示“秃頭刑徒”,常作為對僧人的蔑稱。
語境與用法
社會背景
古代僧人需剃發,與“髡刑”外形相似,因此被世俗文人借刑罰之名加以貶低,反映了宗教與世俗文化的沖突。
“髡徒”最初指受剃發之刑的罪人,後演變為對僧人的蔑稱,使用時多帶有文化偏見或階層歧視色彩。
髡徒(kūn tú)是一個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的詞語,具有特殊的意義和曆史背景。本文将探尋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髡徒是髡發和徒刑的合稱,指的是古代剃除士人發髻,使其失去士人身份并作為刑罰的一種形式。髡發象征着原本具有士人身份的人被貶低、流放或處以重刑。
髡徒的拆分部首為髟部和彳部,髟部表示與頭發相關,彳部表示走路。總共有14個筆畫。
髡徒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的建議之一就是剃發易服以消除地域和階級之間的差異,這也是髡徒作為懲罰的來源之一。
髡徒的繁體字形為髡徒,保持了和簡體字形相同的構造和拆分。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髡的寫法較為特殊。它是由“首”字上面加上“東”字,表示剃除頭發的意思。徒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句來說明髡徒的使用。例如:“髡徒之刑,嚴于族誅”,意思是剃除士人發髻并以此作為刑罰,比族誅還嚴重。
和髡徒相關的組詞有髡發、髡刑、徒刑等。
近義詞:鬻鬓(yù bìn)、拔發(bá fà)。
反義詞:發降(fà xiáng)、留發(liú f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