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禮的意思、納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禮的解釋

舊時婚禮中男方向女方送財禮。《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自從當日插了釵,離不得下財納禮,奠雁傳書。”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相府尋親,侯門納禮,兀自拒他不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接受或收取禮物、聘禮相關,尤其在古代婚俗中具有特定儀式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和文化内涵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字義解析

二、 詳細釋義與文化内涵

  1. 古代婚姻六禮的核心環節之一:

    • 特指“納征”: 在周代确立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婚俗中,“納禮”最常特指“納征”這一環節。
    • 具體含義: 指男方家将聘禮(或稱“彩禮”)正式送至女方家,女方家接受這些聘禮。
    • 儀式意義: “納征”是婚姻締結過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關鍵步驟。女方一旦“納禮”(接受聘禮),即表示婚約正式成立,雙方均需遵守約定。《禮記·昏義》載:“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 這清晰地說明了“納禮”(納征)對于婚約成立的标志性作用。
    • 聘禮内容: 古代聘禮通常包括象征意義的物品(如雁)以及布帛、錢財等。
  2. 泛指接受禮物或禮節:

    •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納禮”可以指接受他人饋贈的禮物或遵循某種禮節規範。
    • 例如,在人際交往或外交場合,接受對方贈送的禮品或遵循特定的禮儀程式,都可稱為“納禮”。

三、 古今用法差異

“納禮”的核心詞義是“接受禮物或聘禮”。其最經典和重要的用法是在中國傳統婚俗“六禮”中指代“納征”環節,即女方接受男方聘禮,标志婚約正式成立。該詞承載着深厚的禮制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婚姻契約的重視。在現代漢語中,其使用頻率已大大降低。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 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納禮”詞條釋義,強調其在古婚禮中指納征。
  2.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王力 主編): 系統介紹包括“六禮”在内的古代禮制,闡釋“納征”(納禮)在婚姻程式中的地位和意義。
  3. 《儀禮·士昏禮》 (儒家經典): 原始文獻記載了“六禮”的具體流程,是理解“納征”(納禮)最權威的文本依據。
  4. 《禮記·昏義》 (儒家經典): 對婚禮的意義和“六禮”環節(包括納征)進行了理論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納禮”是漢語詞彙,指舊時婚禮中男方向女方贈送財禮的儀式,屬于傳統婚俗的重要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納”(接受、交付)和“禮”(儀式、禮節)組成,字面意為“接受并履行禮節”,特指男方在婚約确定後向女方家庭贈送聘金或財物,以示誠意和尊重。

  2. 文獻出處
    這一習俗在古典文學中多次出現,例如:

    •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提到:“下財納禮,奠雁傳書”;
    • 明代高明的《琵琶記·官媒議婚》中也有“侯門納禮”的描述。
  3. 文化背景
    納禮是古代“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中“納征”環節的俗稱,标志着婚姻關系正式确立。

  4. 現代演變
    隨着時代發展,傳統納禮的形式逐漸簡化,但在部分地區仍保留類似習俗,如彩禮的贈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地域差異,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剝露邊防部隊诐辭兵士擯畔賓順采搏纏織達論刀筆吏倒戈卸甲東丹隊主飛動霏爛封籍負譴估人號戒後此猴栗黃垆之痛徽繣混賴借裝錦拆就第久而久之酒胡蘆窭民距衰溘溘攬辔壘浪滿衍昵詞拍但烹轘潛步清立栖息欺诒蕲竹入遷喪服擅兵盛際施舍示知套間濤頭甜津津貼書退旅進旅衛服文阃吳好山纖冶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