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婚禮中男方向女方送財禮。《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自從當日插了釵,離不得下財納禮,奠雁傳書。”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相府尋親,侯門納禮,兀自拒他不屑。”
“納禮”是漢語詞彙,指舊時婚禮中男方向女方贈送財禮的儀式,屬于傳統婚俗的重要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納”(接受、交付)和“禮”(儀式、禮節)組成,字面意為“接受并履行禮節”,特指男方在婚約确定後向女方家庭贈送聘金或財物,以示誠意和尊重。
文獻出處
這一習俗在古典文學中多次出現,例如:
文化背景
納禮是古代“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中“納征”環節的俗稱,标志着婚姻關系正式确立。
現代演變
隨着時代發展,傳統納禮的形式逐漸簡化,但在部分地區仍保留類似習俗,如彩禮的贈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地域差異,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納禮》一詞的意思是接受或收到禮物。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納和禮。其中,納是指接受、招引、迎接的意思,而禮表示禮物或儀式。
在《納禮》這個詞中,納的部首是纟(繩子),禮的部首是示(礻,祭祀),分别有兩個和三個筆畫。
《納禮》一詞源于古代社會人們進行封建禮儀的習俗。人們在重要的節日或儀式上向尊長、長輩或重要人物獻上禮物,以表示敬意和恭敬。而《納禮》就是指接受這些禮物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納禮》通常被寫作「納禮」。
在古代時期,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不過,《納禮》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并未改變,隻是在結構上略有區别。我們可以參考古代版《康熙字典》中《納禮》的寫法如下:
納:「糸示幾也」; 禮:「其示冂卩」。
以下是一些使用《納禮》這個詞的例句:
1. 我們都很高興地納禮物。
2. 他們向國王納了一份豐厚的禮物。
3. 在我們的傳統中,新婚夫婦要向雙方父母納禮表示感恩和敬意。
一些和《納禮》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納財、納糧、納足、拜禮、送禮。
近義詞:接受禮物、收禮。
反義詞:贈禮、送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