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長安城 東南門。本名 霸城門 ,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或“青城門”。《三輔黃圖·都城十二門》:“ 長安 城東,出南頭第一門曰 霸城門 。民見門色青,名曰 青城門 ,或曰 青門 。門外舊出佳瓜, 廣陵 人 召平 為 秦 東陵侯 , 秦 破,為布衣,種瓜 青門 外。”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昔聞 東陵瓜 ,近在 青門 外。”
(2).泛指京城東門。 宋 王禹偁 《送榮禮丞赴宋都序》:“青門曉晴,皇華啟行。”
(3).泛指退隱之處。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聞系》:“ 青門 豪邁, 終南 瀟灑,心驚賓雁雙翰,目斷孤雲一帶。” 清 汪懋麟 《送高念東少司寇予告歸裡和司農公韻》之二:“不畏西風更障塵, 青門 回首得閒身。” 沉砺 《感懷》詩之八:“忘機 白社 閒揮麈,息影 青門 學種瓜。”
(4). 漢 青門 外有 霸橋 ,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别。見《三輔黃圖·橋》。後因以“青門”泛指遊冶、送别之處。 南朝 梁 何遜 《車中見新林分别甚盛》詩:“ 金谷 賓遊盛, 青門 冠蓋多。” 唐 鄭嵎 《津陽門詩》:“ 青門 紫陌多春風,風中數日殘春遺。” 宋 趙令畤 《清平樂》詞:“去年紫陌 青門 ,今宵雨魂雲魂。” 清 方文 《留别吳錦雯》詩:“ 青門 有垂柳,煩爾寄相思。”
(5).猶東郭,東郊。古時為叢葬之處。語本《孟子·離婁下》:“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因借指墓地。《梁書·昭明太子統傳》:“五月庚寅,葬 安寧陵 ,詔司徒左長史 王筠 為哀冊,文曰:……背絳闕以遠徂,轥青門而徐轉。” 唐 王渙 《悼亡》詩:“今日青門葬君處,亂蟬衰草夕陽斜。”
(6).指 宋 時 杭州 東青門 ,俗呼 菜市門 。 宋 姜夔 《念奴嬌·毀舍後作》詞:“獠女供花,傖兒行酒,卧看 青門 轍。” 夏承焘 注引 潛說友 《鹹淳臨安志》:“城東 東青門 ,俗呼 菜市門 。”
(7).曲名。 唐 李賀 《黃頭郎》詩:“玉瑟調《青門》,石雲濕黃葛。” 王琦 彙解:“《青門》,疑是曲名。” 姚文燮 注:“《青門》,曲名。”
“青門”作為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其核心釋義的綜合梳理:
漢長安城東南門
原指漢代長安城的霸城門,因門漆為青色,民間俗稱“青門”或“青城門”。此門因廣陵人召平(秦東陵侯)隱居種瓜而聞名,故“青門瓜”成為隱逸典故的象征。
泛指京城東門
唐宋詩詞中常以“青門”代指都城東門,如宋代王禹偁《送榮禮丞赴宋都序》中“青門曉晴,皇華啟行”,借指汴京東門。
送别之地
漢代青門外有霸橋,是古人折柳贈别的場所,後演變為送别意象。如歐陽修詞中“青門柳色隨人遠”,即以青門暗喻離别。
隱逸或退隱象征
因召平種瓜典故,青門常被用來代指歸隱。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中“青門豪邁,終南潇灑”即用此意。
其他衍生含義
擴展說明:部分文獻(如查字典)提到“青門”可引申為“官場入門階段”,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本,或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青門》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兩個不同的意思:
1. 指古代官署中管理進出的門戶。通往皇宮的大門也被稱為青門。這個意思在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用于形容皇宮内外的情景。
2. 指青銅制成的門。這個意思主要出現在古代兵器的描述中,形容兵器的質地。
《青門》的部首是青,總共6劃。
《青門》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左傳》中的一句話:“秦李青破楚,武門通秦。” 在這個句子中,青門一詞是用來形容被破壞的楚國城牆的門。
《青門》的繁體字為「青門」。
在古代,「青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漢字的進化過程中,字形會發生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目前并沒有明确的記錄。
1. 皇帝駕臨時,青門張開,士兵列隊迎接。
2. 城牆上有一座青門,是進入古城的入口。
青樓、青年、青山、青草、青天。
青銅門、綠門、朱門。
赤門、黑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