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獎譽,稱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又前部教尉 浩周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載 孫權 《與魏王箋》:“昔承父兄成軍之緒,得為先王所見奬飾,遂因國恩,撫綏東土。”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幸惟下流,大開奬飾。” 趙樸初 《金縷曲》序:“ 王昆侖 同志為文談餘詩詞, 章孤桐 先生為拙稿題詩,皆獎飾過當。”
奬飾(jiǎng sh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語義内涵和使用語境,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中。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奬飾由“奬”(同“獎”)和“飾”二字構成,核心含義為:
例: “以言辭奬飾其德行。”
例: “對文章稍加奬飾,以增其華。”
《漢語大詞典》
釋為:“稱贊,贊美;亦指文辭上的修飾。”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引用依據:該詞典為現代漢語最權威的綜合性辭書之一,收錄古漢語詞彙釋義嚴謹。
《辭源》
釋義:“嘉獎稱美;亦指潤色文辭。”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引用依據:側重古漢語詞源考據,為文史研究者常用工具書。
《古代漢語詞典》
注:“①贊揚;②修飾文辭。”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引用依據:專注古代文獻詞彙,釋義結合經典用例。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
“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于色……權常奬飾其忠。”
釋義:孫權常贊美張昭的忠誠。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
“文人欲炫己長,過為奬飾。”
釋義:指對文字過度修飾。
來源:中華書局《文史通義校注》。
綜合說明:
“奬飾”作為古漢語複合詞,兼具“精神鼓勵”與“文辭修飾”雙重含義,其釋義根植于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時演變特征。使用者需結合具體語境甄别其義,尤適用于學術及文史領域。
“奬飾”是一個書面用語,其基本含義為獎勵、稱贊,具體解釋如下:
提示:該詞屬于古雅詞彙,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表揚”“稱贊”等更口語化的表達。如需更多古代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李太白集》等文獻。
被闆背信表層避殿損膳讒賊朝駕赤芾黐竿村牛道妙大相國寺調匙都察院頓虧反常繁禧風壤貫緯關綜閨門旦貴望褐衣弘朗經實燎炬列房栊戶鈴吏留決榴子龍屈蛇伸爐箅子鸬鶿句當露寝耄學明分片紙剽綴鋪班青發欺妄三頭兩緒傷心疾首聖杯申豁甚或至于濕虀虀贖過睢于阘頓探望騰蹙騰譽踢登微明物貢武力嗚咂惡醉強酒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