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窗”。古代的一種内有托柱、外有鈎闌的方格眼隔扇窗。 宋 李明仲 《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二》:“造闌檻鉤窗之制:其高七尺至一丈,每間分作三扇,用四直方格眼。檻面外施拱鵝項鉤闌,内用托柱,各四枚,其名件廣厚各取窗檻每尺之高積而為法。”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藥欄兒邊,鈎窗兒外,粧點新晴。”
“鈎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鈎窗指古代建築中的一種隔扇窗,其結構特征為:
部分資料提及“鈎窗”作為成語,意為用鈎子窺探隱私或竊聽,隱喻侵犯他人隱私的不道德行為。但此釋義在其他文獻中未見佐證,可能與字面義混淆有關。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建築文獻與語言學資料,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建築史專著核實細節。
鈎窗(gōu chu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金字旁和窗字旁。其中,金字旁是屬于象形字,表示鈎子的形狀;窗字旁則是表意字,表示窗戶的意思。鈎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建築結構,特指窗戶上設置的鈎子。
從字的構成來看,鈎窗的筆畫數為十六畫。其中,金字旁的構造包括橫、豎、撇、點等四個基本筆畫;窗字旁的構造包括橫、豎、撇、捺、點等五個基本筆畫。通過這些筆畫的組合,形成了整個漢字鈎窗。
在繁體字中,鈎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鉤窗」。繁體字通常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而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區使用簡體字。這種差别主要源于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鈎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這是因為字形的演變和規範化,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定的變化。但是,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鈎窗的基本構造和意義并未發生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鈎窗的例句:
1. 手動拉動窗簾時,要注意避開窗戶上的鈎窗。
2. 這幅畫中的人物正站在窗台上,手中拿着窗戶上的鈎窗。
3. 窗戶上的鈎窗已經有些年頭了,需要換一個新的。
其他與鈎窗相關的詞語包括:窗戶、窗簾、窗台、窗牖等。這些詞語描述了窗戶及其周圍的構造、裝飾和功能。它們可以用來進一步讨論窗戶和建築的相關主題。
鈎窗的近義詞可以是鈎子窗,兩個詞語表達的意義相似,都是窗戶上的鈎子。而鈎窗的反義詞則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可以通過表達窗戶上沒有鈎子的意思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