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外物》:“ 萇弘 死于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成玄英 疏:“ 萇弘 遭譖,被放歸 蜀 ,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 蜀 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後以“三年化碧”謂忠心不泯。 元 鄭元祐 《張禦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黃忏華 《亡友周仲穆哀辭》:“三年化碧心難滅,九轉成丹目已穿。”亦省作“ 三年碧 ”。 周實 《痛哭》詩:“化作三年碧,榮於一字褒。”
“三年化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源自《莊子·外物》記載的典故:周朝大夫苌弘因忠直遭讒言陷害,被流放至蜀地後自刎。蜀人感念其忠誠,将他的血藏于容器中,三年後血化為碧玉。這一傳說被莊子引用,以“精誠之至”形容苌弘的忠心不滅。
成語通過神話色彩的故事,強調忠誠與正義的永恒價值,常用于贊頌忠貞不渝的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例,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三年化碧》是一個成語,表示時間過去了三年,原本青翠的景物轉變為蒼翠。它用來比喻事物發展的變化。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是數目,部首是“一”;“年”是表示時間的詞,部首是“彳”;“化”是表示變化、轉變的詞,部首是“亻”;“碧”是顔色,表示青綠色。
它共有16個筆畫,需要依次寫下三、年、彳、一、亻、丂。
《三年化碧》是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中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在這首詩中,王之渙運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通過描繪景色的變化,表達了對事物發展的思考。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三年化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但意思是相同的。比如,可以使用「三年化碧」和現代的寫法相同,隻是在字的形狀和結構上略有不同。
他三年沒見,回來後發現家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感慨萬分。
化色、化蝶、年年、時間、碧水
三年變色
一年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