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王所忾的意思、敵王所忾的詳細解釋
敵王所忾的解釋
謂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讨伐。《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楊伯峻 注:“王之所恨怒者,諸侯亦以之為仇敵而伐之。”《宋史·度宗紀》:“爾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敵王所愾。”參見“ 敵愾同仇 ”。
詞語分解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 忾的解釋 忾 (愾) à 憤怒,憤恨:同仇敵忾(大家一緻痛恨敵人)。 忾 (愾) ì 歎息。 遍及;到:“忾乎天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敵王所忾”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深刻且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字面拆解與核心含義:
- 敵:動詞,抵擋、對抗。
- 王:名詞,指君王、天子。
- 所:助詞,與後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事/物”。
- 忾(kài):動詞,憤怒、憤恨。
- 整體直譯:抵擋(或對抗)君王所憤恨的人(或敵人)。
- 引申義/成語義:指抗擊君王所痛恨的敵人,即與君主同仇敵忾,共同對抗敵人。強調臣民與君主在對抗外敵上意志統一,目标一緻。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直接源自儒家經典《左傳·文公四年》:
“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
這句話的背景是:諸侯們(作為臣子)應該去抗擊周天子(王)所憤恨的敵人(所忾),并将戰勝的功勞獻給天子。它體現了古代“尊王攘夷”的思想,要求臣子以君王的意志為意志,共同抵禦外侮。
三、用法與語境
- 褒義色彩:該成語帶有強烈的褒義色彩,用于贊揚臣民或将士與君主同心協力、保家衛國的精神和行為。
- 強調統一意志:核心在于強調“同仇敵忾”中的“同”字,即上下一緻對抗共同的敵人。
- 現代使用:在現代漢語中,雖然直接使用頻率不高,但其精神内涵(團結一緻對抗共同敵人)仍有體現,常用于曆史叙述或強調集體意志對抗外敵的語境中。它常與“同仇敵忾”關聯使用或作為其更文雅、更具曆史感的表達。
四、與“同仇敵忾”的關系
“敵王所忾”與更常用的成語“同仇敵忾”在核心含義上高度一緻,都表示“懷着共同的仇恨,一緻對抗敵人”。
- 同仇敵忾:更側重于描述群體(同)懷着仇恨(仇敵)和憤怒(忾)共同對敵的狀态。語出《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仇”。
- 敵王所忾:更側重于描述臣民響應、執行君王的意志(敵王所),去對抗君王所憤恨的敵人(忾)。語出《左傳》。
可以說,“敵王所忾”是“同仇敵忾”在特定曆史語境(君臣關系)下的一種具體化表達,兩者精神内核相通。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對“敵王所忾”的詞條釋義明确指向其出處《左傳·文公四年》,并解釋為“謂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讨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相關詞條(如“忾”、“敵”)的釋義和例句中,會引用或涉及“敵王所忾”的經典出處和用法。
- 《左傳·文公四年》原文:作為該成語的最直接來源,是解釋其含義和背景的權威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的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敵王所忾”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
釋義
指諸侯将天子(君主)所痛恨的人視為共同的敵人,并出兵讨伐。該詞強調對君主意志的絕對服從和集體行動的一緻性。
-
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楊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諸侯亦以之為仇敵而伐之。”。此句描述周代分封制下,諸侯需響應天子號召讨伐其仇敵的政治義務。
-
結構與用法
- 結構:動賓短語,含“敵”(對抗)、“王”(君主)、“所忾”(所痛恨的對象)三層含義。
- 語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君臣關系或戰争場景,強調政治忠誠。
-
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同仇敵忾(全體一緻對抗敵人,但無特指“君主意志”的限定)。
- 反義:自相殘殺(内部争鬥,與集體讨伐對立)。
-
示例與延伸
如明代《宋史》中記載:“爾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敵王所忾。”,體現将領奉王命征戰的場景。
提示:該成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如需更完整出處解析,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楊伯峻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白接籬百請柏葉寶持補痕慚凫企鶴殘賊長等短等怅爾瓷實賜疑黨委鵰翎箭谛勘頂佛濎濴鬥怪争奇杜若放詞發育汾河福音堂苟賤孤悴貴選哼哼唧唧侯波角立膠折交獻擠臧決發劇種饋饎朗詣淚癢聊落六呂禮揖敏隽内饋你老子盼飾平氣窮困奇珍異寶荏苒日昳山陰興升座師子床通悉土平望參官玩世不恭武悍霞矯詳聾縣子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