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幹的意思、吏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幹的解釋

亦作“ 吏榦 ”。為政的才幹。《世說新語·文學》“ 左太沖 作《三都賦》初成” 劉孝标 注引《左思别傳》:“ 思 為人無吏榦而有文才。”《隋書·郎茂傳》:“ 茂 性明敏,剖決無滞,當時以吏幹見稱。” 宋 蘇轍 《薦林豫劄子》:“右通直郎 林豫 ,吏幹強敏,長於應變,所至可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對古代制度的讨論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典籍用法兩方面來理解:

一、字義分解與合成釋義

  1. “吏”:指古代官府中的辦事人員或低級官員,區别于有較高品級的“官”。其職責多涉及具體行政事務的執行。
  2. “幹”:此處讀作 gàn,取其“才幹、能力、辦事的本領”之意。
  3. “吏幹”合成義:指擔任吏職所需的行政辦事能力、處理具體政務的才幹。它強調的是實際執行層面的技能和效率,而非高層的決策或道德修養。

二、權威典籍釋義與書證 根據主要漢語辭書的解釋:

  1. 《漢語大詞典》:将“吏幹”解釋為“為政的才幹”。例如《晉書·王浚傳》記載:“(王浚)晚乃變節,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及居州任,吏幹尠稱。” 意指王浚後來改變了行為,變得通達有抱負,但擔任州郡長官時,處理具體政務的才幹卻很少被人稱道。這清晰地表明“吏幹”指處理實際政務的能力。
  2. 《辭源》(修訂本):釋義為“官吏的才能”。并舉《宋史·沈括傳》為例:“括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蔔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舊出處,傳于世。然吏幹不足,為世所短。” 沈括雖然學識淵博,著述豐富,但在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能力(吏幹)上有所欠缺,因此被世人批評。
  3. 《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做官吏的才幹”。同樣強調其作為擔任具體官職所需能力的屬性。

三、總結與核心含義 “吏幹”一詞的詳細意思是指:

擔任官吏(尤指中下層官吏)所需的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才幹和能力。 它側重于實際操作的效率、處理公務的技能和執行力,是評價一個官吏是否稱職的重要标準之一,尤其在需要處理繁冗日常政務的職位上。

四、現代使用建議 在現代語境中,“吏幹”一詞已非常用詞彙。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行政能力”、“辦事能力”、“實務才幹”等現代詞彙替代。但在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政治制度或閱讀古典文獻時,理解“吏幹”的準确含義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吏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吏幹”指為政的才幹,即處理政務的能力。該詞由“吏”(官吏)和“幹”(才幹)組合而成,強調官吏在行政事務中的實際能力。

二、結構與詞源

三、文獻例證

  1. 《左思别傳》記載左思“無吏榦而有文才”,說明其雖文學造詣高,但缺乏行政能力。
  2. 《隋書·郎茂傳》稱郎茂“性明敏,剖決無滞”,以“吏幹”見稱,體現其高效處理政務的才能。

四、同源詞與近義詞

五、總結

“吏幹”在古代多用于評價官員的行政實務能力,與文學才華形成對比。其核心在于強調官吏在具體政務中的決斷力與效率,屬于傳統官僚體系中的重要評價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缟白蜃雲備用秉筆太監餔餟長喙禅機侈麗疵廢當着矮人,别說短話典裁鬥嬉飛路福岡浮冗賦租剛果河勾集狗彘不食其餘牿亡海流圖橫床惶惕火鎌火力點甲舍碣石宮肌腹酒錢咎殃郡将郡屬巨蟹座臘蟻李紳羅趙抹澡謀身嚬伸破曙畦溝青羊曲蘖區區小事沈深失察石散侍言雙勾統艙銅印池團瓢午初烏有先生飨報響和相賣巷議街談鮮摘摘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