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干的意思、吏干的详细解释
吏干的解释
亦作“ 吏榦 ”。为政的才干。《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作《三都赋》初成” 刘孝标 注引《左思别传》:“ 思 为人无吏榦而有文才。”《隋书·郎茂传》:“ 茂 性明敏,剖决无滞,当时以吏干见称。” 宋 苏辙 《荐林豫札子》:“右通直郎 林豫 ,吏干强敏,长於应变,所至可纪。”
词语分解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
专业解析
“吏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对古代制度的讨论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典籍用法两方面来理解:
一、字义分解与合成释义
- “吏”:指古代官府中的办事人员或低级官员,区别于有较高品级的“官”。其职责多涉及具体行政事务的执行。
- “干”:此处读作 gàn,取其“才干、能力、办事的本领”之意。
- “吏干”合成义:指担任吏职所需的行政办事能力、处理具体政务的才干。它强调的是实际执行层面的技能和效率,而非高层的决策或道德修养。
二、权威典籍释义与书证
根据主要汉语辞书的解释:
- 《汉语大词典》:将“吏干”解释为“为政的才干”。例如《晋书·王浚传》记载:“(王浚)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及居州任,吏干尠称。” 意指王浚后来改变了行为,变得通达有抱负,但担任州郡长官时,处理具体政务的才干却很少被人称道。这清晰地表明“吏干”指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 《辞源》(修订本):释义为“官吏的才能”。并举《宋史·沈括传》为例:“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然吏干不足,为世所短。” 沈括虽然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但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吏干)上有所欠缺,因此被世人批评。
- 《古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做官吏的才干”。同样强调其作为担任具体官职所需能力的属性。
三、总结与核心含义
“吏干”一词的详细意思是指:
担任官吏(尤指中下层官吏)所需的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才干和能力。 它侧重于实际操作的效率、处理公务的技能和执行力,是评价一个官吏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在需要处理繁冗日常政务的职位上。
四、现代使用建议
在现代语境中,“吏干”一词已非常用词汇。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使用“行政能力”、“办事能力”、“实务才干”等现代词汇替代。但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或阅读古典文献时,理解“吏干”的准确含义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依据:
- 释义核心参考自《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书证及补充释义参考《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吏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释义
“吏干”指为政的才干,即处理政务的能力。该词由“吏”(官吏)和“干”(才干)组合而成,强调官吏在行政事务中的实际能力。
二、结构与词源
- 结构:吏(上下结构)+ 干(独体结构)。
- 异体字:亦写作“吏榦”,其中“榦”是“干”的异体字,二者意义相通。
三、文献例证
- 《左思别传》记载左思“无吏榦而有文才”,说明其虽文学造诣高,但缺乏行政能力。
- 《隋书·郎茂传》称郎茂“性明敏,剖决无滞”,以“吏干”见称,体现其高效处理政务的才能。
四、同源词与近义词
- 近义词:吏能、吏才。
- 反义词:文弱(侧重文学与政务能力的对比)。
五、总结
“吏干”在古代多用于评价官员的行政实务能力,与文学才华形成对比。其核心在于强调官吏在具体政务中的决断力与效率,属于传统官僚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标准。
别人正在浏览...
矮小精悍凹抠眼薄劣苞罗八译陂鄣宾敬陛荣尝粪长苏澄检承塌蹈觝打问讯顶替伏而咶天付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供官诗供役合榻鹤厀豁虎跳贱夫讲钞椒壸颉曲记列金牀仅此而已窘滞绝对值硜硜口头交夸阔苦匏令母砻甓鸾箫免验名额命管内交你老气贯长虹启札全浊渠央人浮于事山梯顺倾转圆束置泗滨友四棱送酒桃簟痛诋文品下坂丸相失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