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午初的意思、午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午初的解釋

午時初刻。 明 張居正 《拟日講儀注疏》:“近午初時,進講《通鑑》節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午初是古代時辰制度中的特定時段,指“午時”的初始階段,相當于現代時間的上午11點至11點30分左右。以下從詞義、時間劃分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解:


一、詞義解析

  1. 構詞釋義

    • 午:地支第七位,對應一天中的“日中”(正午),《說文解字》釋為“啎也,五月陽氣逆陽冒地而出”,象征陰陽交彙時刻。
    • 初:表示時間或次序的起始,《爾雅·釋诂》注“初,始也”。

      合稱“午初”即午時的開端,強調日中之始。

  2. 時間定位

    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時辰合今兩小時。午時(11:00-13:00)以日中為界,午初特指午時的前半段(約11:00-12:00),與“午正”(正午12:00)相區分。

    依據:清代《協紀辨方書》載:“午時者,日中自午初至午正也。”


二、天文與生活參照


三、文化意涵

  1. 陰陽轉換節點

    午初陽氣鼎盛而始衰,《周禮·夏官》載“掌固,晝三巡”,此時為日間巡防關鍵時段,象征秩序維護。

  2. 文學意象

    白居易《晝寝》“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暗指午初困倦,反映時辰與生理節律關聯。


主要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釋“午”“初”本義
  2. 《協紀辨方書·卷十》時辰劃分體系
  3. 《周禮正義》(孫诒讓注)職官時序記載
  4. 《詩經集傳》(朱熹注)生活場景解讀
  5. 《中國天文史》(科學出版社)日晷計時原理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權威數據庫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午初”是古代計時術語,指“午時初刻”,即午時(現代時間的11:00-13:00)的最初階段。具體分析如下:

  1. 基本含義
    根據多部詞典解釋(),“午初”指“午時初刻”,對應現代時間約11:00-11:15。這一時段在古代計時中屬于白天的正中前段,常用于文獻記載作息或事件時間。

  2. 漢字解析

    • 午:地支第七位,對應現代時間11:00-13:00()。
    • 初:表示時間或順序的開始,如“月初”“初更”()。
  3. 文獻例證
    明代張居正《拟日講儀注疏》提到“近午初時,進講《通鑑》節要”,說明古代文人将“午初”作為學習或公務的時間節點()。

  4. 相關詞彙
    古代計時體系中,類似表達還有“午正”(午時正中,約12:00)、“午末”(午時末尾,約12:45-13:00)等()。

擴展說明
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時辰八刻(每刻約15分鐘),因此“午初”可進一步細分為“午初一刻”“午初二刻”等()。現代對這類傳統時間詞的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風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大不小标新不知所錯彩霓臣仕出芽生殖痤人戴頭識臉躭味倒社大項大杖則走的旨鼎魚幕燕頓堡惡狗煩僞飛鈎觏止跪練寒春豪父涸滞荒幼隳名慧目健足驚破既朔酒胡酒簏闚看老婢六料駱田馬蠲迷瞪名著魔方男子漢大丈夫前臂虔信日南至飒戾三劉山積波委聲源沈香拐世學順毛兒撲撒絲路棠棃廳頭外牧霧簾雲幕下船俠床香貍下脫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