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羅暉 和 趙襲 的并稱。二人均為當時書法名家。《法書要錄》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羅暉 、 趙襲 不詳何許人,與 伯英 ( 張伯英 )同時見稱 西州 ,而矜許自與,衆頗惑之; 伯英 與 朱寬 書自叙雲:上比 崔 杜 不足,下方 羅 趙 有餘。” 宋 蘇轼 《石蒼舒醉墨堂》詩:“不減 鐘 張 君自足,下方 羅 趙 我亦優。”
“羅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指晉代書法家羅晖和趙襲的合稱。兩人以書法造詣聞名,常被後世用作書法領域的對比對象。例如:
指借助他人力量獲取權力後排斥幫助者的行為。該用法多見于網絡釋義,但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的比喻義,使用場景較窄。
《羅趙》是一個成語,表示猜測或推測,意為推斷、猜測一個人的心思或行動。
《羅趙》可以分解為兩個漢字:羅(luō)和趙(zhào)。
羅:由“罒”(suǒ,網)和“田”(tián,田地)兩部分組成,并且它包含着十三個筆畫。
趙:由“貝”(bèi,貝殼)和“⺮”(zhú,竹子)兩部分組成,并且它包含着十二個筆畫。
《羅趙》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戰國策·趙策》。在繁體字中,羅和趙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羅的寫法較為簡單,沒有很大的變化。而趙在古時寫作“趙”,相較于現代的字形有些差異。
他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可以從他的神情羅趙出他心裡到底想什麼。
你不要一味地去猜測别人的想法,不要羅趙他人的行動。
組詞:羅網、趙炎、詩趙
近義詞:推斷、猜測、揣測、臆測
反義詞:直言、坦誠、實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