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遏制而消亡。《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牿亡之矣。”一本作“ 梏亡 ”。 王夫之 稗疏:“牿亡之牿,從牛從告,牛馬牢也……《集註》訓牿為械,以牿為梏之夫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官卑者愈貪,其常情然乎?三百誣姦,夜氣之牿亡盡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二》:“旦而憧擾,與長寐同,旦而牿亡,與晝寝同。”
“牿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受遏制而消亡”,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因受束縛、壓制而逐漸喪失本性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指因受到外在束縛或内在消耗,導緻原有特質逐漸消失。例如《孟子·告子上》用此詞比喻人性本善,但因後天行為被欲望束縛而喪失。
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上》:“其旦晝之所為,有牿亡之矣”,孟子以此說明人若放縱行為,會使原本的善性(平旦之氣)被消磨。清代王夫之在《稗疏》中進一步注解:“牿亡之牿,從牛從告,牛馬牢也”,将字義與牲畜受困狀态關聯。
與“梏亡”通用(《孟子》不同版本有異文),但“牿”更強調外部禁锢,“梏”偏重内在枷鎖。現代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牿亡(guǎng w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牿的拆分部首為⺧,總筆畫數為6;亡的拆分部首為亠,總筆畫數為3。
牿亡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為牿亡。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到牿亡這個詞,原始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思保持一緻。
1. 這場戰争導緻了很多人的牿亡,令人痛心。
2. 在這次地震中,許多建築物倒塌,造成大量的牿亡。
1. 牿馬(指古代傳統的馬車)
2. 牿車(古代的車輛形式)
3. 亡魂(指已故的靈魂)
死亡、離世、去世
生存、存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