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狗豬不食其餘 ”。
“狗彘不食其餘”是一個貶義成語,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龌龊,連豬狗都不屑食用其剩下的東西,帶有強烈的道德批判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字面意為“狗和豬都不吃他剩下的食物”,比喻某人的行為卑劣到連動物都厭惡。常用于斥責忘恩負義、不擇手段之徒,如《漢書·元後傳》中以“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痛斥篡奪漢室江山的王莽家族。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元後傳》。漢元帝皇後王政君在痛斥侄子王莽篡位時,用此語表達對家族背叛行為的憤恨:“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 這一典故成為後世批判奸佞的經典引用。
成語不僅強調道德敗壞,還暗含“衆叛親離”的後果。如創作的古詩中,以“狗彘不食其殘馐”批判貪婪無度者,警示其終将被唾棄。
注: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原文或宋代《玉照新志》等古籍。
《狗彘不食其餘》是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狡詐貪婪的人隻顧自己,不肯讓利給他人。在這個成語中,“狗彘”指的是狗和豬,兩者都是貪婪的動物,而“其餘”表示其他的,即除了自己以外的事物。因此,這句成語意味着狗和豬自己不吃剩餘的食物,而隻顧自己的利益。
成語《狗彘不食其餘》的拆分部首是“犬”和“彳”。其中,“犬”是狗的部首,表明了與狗有關;“彳”是行走的部首,表示了與行為有關。
此外,《狗彘不食其餘》的筆畫分别是5畫、7畫、2畫、6畫、8畫。
《狗彘不食其餘》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司食》一書中,原文如下:“衆彘犬不食其羞。”這裡的“衆彘犬”指的是大家養的豬和狗,而“不食其羞”表示它們隻顧自己,不去吃剩餘的食物。
《狗彘不食其餘》的繁體字寫作「狗豬不食其餘」。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狗彘不食其餘》的古代寫法是「狗豬不食其餘」,其中的“豬”表示豬。
這位商人隻顧自己利益,根本不顧及其他合作夥伴,真是個典型的狗彘不食其餘。
狗糧、狗窩、豬肉、豬圈等。
自私自利、隻顧一己、不顧大局、無視他人等。
樂于助人、關心他人、樂于分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