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荴的意思、栗荴的詳細解釋
栗荴的解釋
栗殼與栗肉之間的薄皮。可入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栗》﹝集解﹞引 蘇恭 曰:“栗荴,栗内薄皮也。”
詞語分解
- 栗的解釋 栗 ì 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稱“栗子”,味甜,可食:栗色。火中取栗。 發抖,因害怕或寒冷肢體顫動:戰栗。 堅實:“缜密以栗”。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荴的解釋 荴 ū 散布:“函荾荴以俟風兮。”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栗荴是殼鬥科植物闆栗(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内果皮,即栗殼與栗肉之間的薄皮。以下為詳細解釋:
1.來源與别名
- 來源:栗荴為闆栗的幹燥内果皮,通常在剝取栗仁時收集并陰幹。
- 别名:又稱“栗子内薄皮”“栗蓬内膈斷薄衣”。
2.分布與形态
- 分布:主産于遼甯以南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均有栽培,陝西、湖北等地為傳統産地。
- 性狀:破碎成塊片狀,厚約1-1.5毫米;外表面棕色粗糙,内表面淡棕色平滑,質脆易碎,味微澀。
3.性味與歸經
- 性味:味甘、澀,性平。
- 分類:屬理氣藥,具有散結下氣、養顔等功效。
4.藥用功能
- 主治:
- 骨鲠(魚刺卡喉)、瘰疬(淋巴結結核);
- 反胃、面部皺紋等症。
- 用法:内服煎湯(3-5克),外用研末吹咽喉或搗敷患處。
5.曆史記載
- 明代《本草綱目》記載:“栗荴,栗内薄皮也”,并提及其藥用價值。
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學、中藥學及古籍記載,涵蓋栗荴的形态、功效及臨床應用。如需完整文獻或具體藥方,可參考《中華本草》或相關權威藥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栗荴
栗荴(lì h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栗(lì)是指栗子,荴(hé)是指豇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栗的部首是木,有九畫,荴的部首是艹,有十畫。
來源
栗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描述了栗荴的不同屬性和特點。
繁體
繁體字“栗荠”可以用來代替栗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栗荴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基本意思和組成部分仍然相同。
例句
1. 這道菜的主料是栗荴。
2. 昨天我在市場上買到了新鮮的栗荴。
組詞
組詞可以根據栗荴的不同含義和用法來進行擴展,如栗荴果、栗荴樹、栗荴豆等。
近義詞
栗荴的近義詞可以是栗子、豇豆。
反義詞
栗荴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種類的果實或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