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援柱的意思、馬援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援柱的解釋

東漢 馬援 征服 交趾 ,立銅柱以為 漢 南邊疆界的标志。見《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 李賢 注引 晉 顧微 《廣州記》。後因以“馬援柱”、“馬柱”為典實。 明 莫止 《贈何舍人赍诏南紀諸鎮》詩:“君不見 馬援 柱, 孔明 碑,剝落黃蒿裡,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蘭史曉滄菽園用曉滄韻》:“祇見螺舟來海外,未容 馬 柱表 交 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援柱是中國古代曆史典故中的象征性意象,典出東漢名将馬援的事迹。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亂後,曾立銅柱作為漢朝南部疆域的界标,并刻銘文“銅柱折,交趾滅”以示威懾。這一典故被後世引申為鞏固邊防、宣示主權的象征。

從漢語詞彙構成分析,“馬援”為人名專指,“柱”為實物名詞,二者結合後形成具有文化隱喻的固定搭配。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層:

  1. 疆域标識:象征國家領土的不可侵犯性,如《太平禦覽》引《廣州記》載“援到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
  2. 軍事威懾:體現古代将領戍邊衛國的決心,《讀史方輿紀要》稱其“立柱标功,震服百越”;
  3. 文化記憶:成為文學創作中的常見意象,如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詠“馬柱至今春草綠,越人皆拜伏波祠”。

權威文獻中,《漢語大詞典》(第12冊)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東漢馬援立銅柱紀功,後作為标界紀功的典故”;《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則标注其地理方位“約在今越南廣治省東岸”。現代學術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2007年版)及《嶺南文史》期刊2020年刊載的《馬援南征與邊疆治理考述》。

網絡擴展解釋

“馬援柱”是源自東漢時期的曆史典故,具體釋義及延伸如下:

詞義解析

  1. 詞源與曆史背景
    東漢名将馬援(伏波将軍)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後,在邊疆立銅柱作為漢朝領土的界标。這一事件記載于《後漢書·馬援傳》中,晉代顧微的《廣州記》也對此有補充說明。

  2. 象征意義
    銅柱不僅是地理邊界的标志,更成為政權權威和領土主權的象征,後世常以“馬援柱”或簡稱“馬柱”代指邊疆穩固或曆史功績。

  3. 文學化用
    明代詩人莫止在詩句“君不見馬援柱,孔明碑”中,用其表達對曆史遺迹的追思;清代丘逢甲則以“未容馬柱表交南”暗喻時局動蕩,顯示其文化意涵的延續性。

相關延伸

該詞以具體曆史事件為依托,兼具地理、政治、文化三重屬性,是研究古代邊疆治理和文學意象的重要案例。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曆代注疏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巧扳纏巴西禀授勃澥補阙燈檠常模沖注傳箋櫥窗殚乏谠論澹雅蹀躞不下斷篷二虢惡衣煩拿幡然分钗覆醢府史高整攻打紅椅子毀跌壺口瀑布架疊交用結穴兢懷進行聚脣具詳牦纓廟宇鳴漱墨竹亭木栖撓格拿一手嶭嶭牛識字農歌強學青狐傾陷肉眼山地聖體沈吟不決霜鳥淘沙提及頭須危言高論蕪鄙忤鱗遐暨箱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