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援柱的意思、馬援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援柱的解釋

東漢 馬援 征服 交趾 ,立銅柱以為 漢 南邊疆界的标志。見《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 李賢 注引 晉 顧微 《廣州記》。後因以“馬援柱”、“馬柱”為典實。 明 莫止 《贈何舍人赍诏南紀諸鎮》詩:“君不見 馬援 柱, 孔明 碑,剝落黃蒿裡,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蘭史曉滄菽園用曉滄韻》:“祇見螺舟來海外,未容 馬 柱表 交 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援柱”是源自東漢時期的曆史典故,具體釋義及延伸如下:

詞義解析

  1. 詞源與曆史背景
    東漢名将馬援(伏波将軍)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後,在邊疆立銅柱作為漢朝領土的界标。這一事件記載于《後漢書·馬援傳》中,晉代顧微的《廣州記》也對此有補充說明。

  2. 象征意義
    銅柱不僅是地理邊界的标志,更成為政權權威和領土主權的象征,後世常以“馬援柱”或簡稱“馬柱”代指邊疆穩固或曆史功績。

  3. 文學化用
    明代詩人莫止在詩句“君不見馬援柱,孔明碑”中,用其表達對曆史遺迹的追思;清代丘逢甲則以“未容馬柱表交南”暗喻時局動蕩,顯示其文化意涵的延續性。

相關延伸

該詞以具體曆史事件為依托,兼具地理、政治、文化三重屬性,是研究古代邊疆治理和文學意象的重要案例。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曆代注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援柱》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馬援柱》是一個成語,意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誠不渝的精神。描述了馬援将軍為了國家和人民,舍棄了個人的利益和生命,全力以赴為國家盡忠職守的故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援柱》的拆分為:馬(馬部)+援(手部)+柱(木部)。

馬部的筆畫數為3,手部的筆畫數為11,木部的筆畫數為8。

來源

《馬援柱》一詞源自《後漢書·馬援傳》,載述了馬援這位曆史上著名的将領在東漢末年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的事迹。

繁體

《馬援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馬援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柱」字的初稿寫法為「豖」字加上「木」字,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例句

他的忠誠精神就如同《馬援柱》,永遠銘記于人心。

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像《馬援柱》一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

組詞

馬革裹屍、馬首是瞻、柱石、援兵

近義詞

忠誠、赤誠、效忠、忠心耿耿

反義詞

背信棄義、無節操、不忠誠、奸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