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lance of forces;their strength and advantage of situation match each other] 雙方勢力相當,不分高下
呂惠卿始谄事 王安石…及勢鈞力敵,則傾陷 安石,甚于仇雠。——《宋史·蘇轍傳》
謂雙方力量相當,不相上下。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且 催 氾 小竪, 樊稠 庸兒,無他遠略,又勢均力敵,内難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圖也。”《元史·耶律楚材傳》:“郡宜置長吏牧民,設萬戶總軍,使勢均力敵,以遏驕橫。” ********* 《什麼是儒家》:“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便是要使上下在勢均力敵的局面中和平相處。”亦作“ 勢鈞力敵 ”。《宋史·蘇轍傳》:“ 呂惠卿 始諂事 王安石 ,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勢鈞力敵,則傾陷 安石 ,甚於仇讎,世尤惡之。”
“勢均力敵”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通過綜合多來源信息,此成語的解析既涵蓋曆史淵源,也關聯現代語境,適用于各類對抗性場景的描述。
《勢均力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雙方勢力或力量相等,無法分出勝負。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勢”和“均力敵”。
1. “勢”的部首是力,總共有9畫。它的本義是力量、氣勢。拆分部首後,“勢”可以表示力量。
2. “均力敵”的部首是⼼,總共有7畫。它的本意是同時、公平。拆分部首後,“均力敵”表示平均力量的抵抗。
《勢均力敵》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下》:“有勇力而力不足者曰:勢不為。”意思是具備勇敢和力量,卻力量不足的人稱之為沒有勢。根據古代兵法,當雙方的力量相等時,就很難分出勝負。
在繁體字中,成語《勢均力敵》的寫法沒有改變,仍然是“勢均力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說文解字》的字典進行了規範化的記錄,描繪了漢字的演變與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古代寫作“勢均力敵”的漢字形狀與現代漢字相比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勢均力敵》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勢均力敵》相關的詞語:
綜上所述,《勢均力敵》是一個意思是雙方勢力或力量相等,無法分出勝負的成語,可以用來描繪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