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桶狀的鞭套。《元史·輿服志二》:“鞭桶,制以紫絁表,白絹裡,皮緣兩末。”
“鞭桶”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但需注意不同來源的釋義存在差異:
一、主流釋義(實物器具) 指古代存放鞭子的圓筒形套具,常見于《元史·輿服志二》記載:
二、存疑釋義(成語) 個别來源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受嚴厲責罰”,但該說法未見于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可能與“鞭笞”“鞭撻”等詞混淆,建議謹慎采信。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優先參考《元史》原始記載或權威曆史詞典。
《鞭桶》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來鞭打、抽打的木桶。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第一個部分是“鞭”字,第二個部分是“桶”字。
“鞭”字的部首是“革”,它由“⺝”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0。
“桶”字的部首是“木”,它由“木”字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8。
《鞭桶》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具體來源尚不清楚。它在古代常用于形容被鞭打、抽打的木桶,作為一種刑罰或懲罰的方式。
《鞭桶》的繁體字為“鞭桶”,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但《鞭桶》的部首和構造基本相同。而在古時候的寫法中,“鞭”字可能會有一些變體,如有時候會将鞭上面的“革”字省略。
雖然《鞭桶》在現代漢語中用得較少,但我們可以通過例句來了解其用法:
他因犯罪行為,被判受鞭打一百下,是故意拍走鞭上的鞭子,來抽打鞭桶。
《鞭桶》可以作為詞語的一部分,構成其他的詞語。例如:“鞭笞”、“桶裝”等。
與《鞭桶》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鞭打”、“抽打”等。
與《鞭桶》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