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擱栅的意思、擱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擱栅的解釋

(1) [joist]∶從牆到牆平行布置,或放在梁或大梁上來支承鋪闆、鋪面、鋪瓦、鋪地石闆或者頂棚(天花闆)的闆條或釘闆條的木條

(2) [joisting]∶指支承地闆的木架

詳細解釋

支承地闆、樓闆或天花闆的梁。在房屋底層地闆下的稱“地擱栅”,在樓層地闆下的稱“樓擱栅”,在天花闆上的稱“平頂擱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擱栅是漢語建築術語,指傳統木結構房屋中平行排列、用于承載樓闆或屋面闆的橫向木構件。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擱”意為放置、支承,“栅”指條狀排列的木材,組合後特指水平鋪設的承重木條。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營造法式》,沿用至今。

  2. 結構功能

    擱栅垂直于大梁鋪設,形成樓面或屋面的骨架,直接承受上部荷載并傳遞至梁柱。常見截面為矩形(如寬高比1:1.5),間距依跨度調整。

二、應用場景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1123頁:

    “擱栅:房屋結構中架在梁上或牆上的橫木,用于支撐樓闆或地闆。”

  2. 《中國土木建築百科辭典·建築結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擱栅是木樓蓋的次梁構件,需滿足《木結構設計規範》GB 50005的撓度限值。”

  3.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第七版)第215頁:

    “江南民居的閣樓層普遍采用杉木擱栅,間距約40厘米,上鋪竹篾編織層與夯土。”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擱栅是建築結構中用于支承地闆、樓闆或天花闆的橫向構件,其核心功能是分散荷載并增強整體穩定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結構 擱栅通常指平行布置在牆體或主梁之間的木條/金屬條,用于直接承載鋪面闆材(如地闆、天花闆)。結構上分為單層擱栅和雙層複合擱栅,後者多用于大跨度空間以提升承重能力。

2. 分類與位置

3. 材料演變 傳統以松木、杉木為主(截面尺寸常見50×100mm),現代建築中鋼制C型龍骨和工程木制品(如LVL單闆層積材)使用增多,具有更好的防潮防腐性能。

4. 施工要點 間距通常為300-600mm,需根據荷載計算确定。安裝時需預留伸縮縫,木擱栅應進行防火防蟻處理。新型裝配式建築中常與OSB闆組合成桁架結構,實現快速施工。

該構件在《木結構設計規範》(GB50005)中有詳細技術規定,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建築類型選擇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相莊鄙旅不該踩緝吃得上沖衢處家道臣打情駡趣獨繭絲法定繼承方空非此即彼宮司妫汭軌數橫力河埽豁暢節片孑遺鲫瓜子進扼鏡清痙笑晉劇狂疎令才陵墓滿目蕭然民品憫世褦襶期分青春萬歲青線清漪寝瘵稔知榮公融合為一沈匿說記所望太平無象談虛逃瘧調唇弄舌擿裂同調通制拖鬭枉矢哨壺汙點吳畫嫌犯祥氣象輿硝化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