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軀骸的意思、軀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軀骸的解釋

軀殼;身體。 宋 蘇舜欽 《送韓三子華還家》詩:“奈何此軀骸,未免混世俗。” 清 李漁 《鳳求凰·畫策》:“神雖王,軀骸無病心多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軀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hái,其核心含義指軀殼或身體,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字詞結構
    由“軀”(左右結構,本義指身體)和“骸”(左右結構,指骨骼或身體)組成,整體強調肉體與骨骼的結合體。
  2. 核心含義
    泛指人的身體或軀殼,既可指活體,也可指死後遺骨,如“軀骸既死”(出自《詩經》)。

二、詳細解釋與文學引用

  1. 古代文獻用例
    • 宋代蘇舜欽《送韓三子華還家》提到:“奈何此軀骸,未免混世俗”,表達身體受世俗牽絆的無奈。
    • 清代李漁在《鳳求凰·畫策》中寫道:“神雖王,軀骸無病心多恙”,形容身體康健但内心困頓的狀态。
  2. 演變與引申
    早期多用于描述肉體與精神的分離,後逐漸泛指身體,如“病骸”“遺骸”等用法。

三、現代使用與相關詞彙

  1. 常見搭配
    • 成語:放浪形骸(行為不受拘束)、乞骸骨(古代官員請求退休)。
    • 詞語:形骸、病骸、遺骸等。
  2.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軀骸

軀骸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人或動物的屍體。軀骸的字義包括身體和骨骼,形容死亡後的遺體。

軀骸的構成部首和筆畫:

軀:部首為身(shēn),總計7個筆畫。

骸:部首為骨(gǔ),總計11個筆畫。

軀骸的來源:

軀骸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相傳為戰國時期莊子所創造。源于古人對人體骸骨的形象描述。在古代文學中,軀骸常被用來描繪死亡、離别、悲傷等主題。

軀骸的繁體寫法為「軀骸」,在台灣、香港等地仍然使用較多。

古時候軀骸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軀骸的寫法有一些變體。有的文獻中使用「枸骸」來表示軀骸,「枸」和「骸」分别代表身體和骨骼。

軀骸的例句:

1. 遺憾的是,我們隻能看到他殘留的軀骸,無法再聽到他的聲音。

2. 他的軀骸被埋葬在這片土地上,永遠伴隨着他曾經熱愛的大自然。

軀骸的組詞:

軀體、軀幹、遺軀等。

軀骸的近義詞:

遺體、屍體、屍首。

軀骸的反義詞:

活體、生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