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婪刻剝。《晉書·諸葛長民傳》:“ 桓玄 引為參軍平西軍事,尋以貪刻免。” 唐 李華 《潤州丹陽縣複練塘頌》:“上無貪刻,下無寃憤。”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八:“凡賢材者留,其貪刻庸鄙及老疾者悉送吏部罷之。”
“貪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指貪婪且目光短淺,形容人過分追求眼前小利,忽視長遠利益或整體大局。該詞由“貪”(貪婪)和“刻”(刻薄、短視)組合而成,強調因私欲而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
核心特征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官員、商人等群體因私利損害公共事務或長期發展,如唐代文獻記載地方治理需避免“貪刻”行為。
“貪刻”是帶有貶義的成語,強調因私欲導緻的短視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對官員的批評,現代也可用于警示利益至上的短視決策。如需更完整用例,可參考《晉書》《典故紀聞》等古籍。
貪刻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人們貪婪地追求利益、財富,以緻于剝削和損害他人的利益。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貪字的部首是貝,字形由三個石字旁和一個自字旁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刻字的部首是刀,字形由刀直中間,刀上面有一橫組成,總共有2個筆畫。
貪刻兩個字,來源于古代造字的過程。貪字的本義是指貝殼,後來引申為貪婪的意思。刻字本義是用刀在物體上刻畫、刻劃,也可引申為剝削、攫取的意思。兩者合并後形成了現代的貪刻一詞,表示人們出于貪欲而追求私利。
在繁體字中,貪刻的寫法分别為「貪刻」。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貪字在古時寫作「貪」,為了表達貪心的含義,字形上采用了三個貝字旁,形似貝殼,整體給人一種貪婪的視覺感受。刻字在古代寫作「刻」,由刀和橫組成,表達了刀刻的形象,形容剝削的行為。
例句:他貪刻無度,不顧他人的利益,隻為追求自己的利益。
組詞:貪婪、貪得無厭、剝削、攫取。
近義詞:貪婪、貪心、貪欲。
反義詞:克制、節制、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