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塊的意思、淩塊的詳細解釋
淩塊的解釋
冰塊。 明 徐複祚 《投梭記·賽魔》:“看他冷臉兒似三冬淩塊,硬鼻凹似七重鐵鎧。”
詞語分解
- 淩的解釋 淩 í 冰:冰淩。淩錐。滴水成淩。 侵犯、欺壓:欺淩。淩逼。淩辱。淩侮。恃強淩弱。 雜亂,交錯:淩亂。淩雜。 升,高出:淩雲。淩霄。淩空。淩虛。淩駕。“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渡過,越過:“雖有江
- 塊的解釋 塊 (塊) à 成疙瘩或成團的東西:土塊兒。 量詞,用于塊狀或某些片狀的東西:一塊地。兩塊糖。 量詞,用于銀币或紙币,等于“圓”:一塊錢。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淩塊”在現代漢語中并非一個獨立、規範的常用詞彙,它通常被視為“冰淩塊”的簡稱或方言表述,核心含義指自然形成的、體積較小的冰塊或冰的碎塊。其具體釋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
基礎釋義與核心概念
- 淩 (líng): 本義指冰,如“冰淩”、“淩錐”(冰錐)。在“淩塊”中,“淩”保留了“冰”的含義。
- 塊 (kuài): 指成疙瘩或成團的東西,常表示具有一定體積或形狀的固體物質。
- 組合義: “淩塊”即指由冰形成的、具有一定體積或形狀的塊狀物。它特指那些零散的、非大面積的、自然凝結或碎裂形成的冰塊,例如:
- 冬季河面、湖面漂浮的小冰塊。
- 屋檐下滴落凍結形成的小冰坨。
- 冰塊碎裂後産生的小塊。
- 不同于“冰層”的連續覆蓋,“淩塊”強調其分散性、個體性。
-
字源與構詞分析
- “淩”字在甲骨文中已有記載,其本義與水、冰相關,引申出寒冷、升高等義項。在“淩塊”中,使用的是其最核心的“冰”義。《漢語大字典》對“淩”的釋義首項即為“冰”。
- “塊”字本義指土塊,後泛指塊狀物。其作為量詞和名詞的用法非常普遍。
- 因此,“淩塊”是一個典型的偏正式合成詞,“淩”修飾“塊”,中心語是“塊”,意指“冰做成的塊狀物”。
-
使用語境與特點
- 口語化/方言化: “淩塊”在現代标準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更常見于口語或某些方言中(如北方部分地區),作為“冰塊”或“冰碴子”的一種說法。在正式書面語中,更傾向于使用“冰塊”、“碎冰”、“冰淩”等詞彙。
- 自然形成: 該詞通常描述自然過程(如低溫凍結、水流沖擊碎裂)産生的冰體,而非人工制冰産生的冰塊。
- 體積特征: 隱含其體積相對較小,非巨大冰山或連續冰蓋。
- 季節性: 與寒冷季節(尤其是冬季)緊密相關。
“淩塊”意指自然形成的、零散的、體積相對較小的冰塊或冰的碎塊。它是由表示“冰”的“淩”和表示“塊狀物”的“塊”組合而成的偏正式合成詞,具有較強的口語化和地域色彩,核心概念在于描述分散的、個體化的自然冰體。
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淩”字釋義為“冰”,對“塊”字釋義為“成疙瘩或成團的東西”。該詞典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定義了核心字義。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詳盡收錄了“淩”和“塊”的古文字形、曆史演變及豐富義項,特别是“淩”的本義“冰”提供了字源依據。
-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收錄了各地方言詞彙,可佐證“淩塊”在部分北方方言區作為“冰塊”同義詞的使用情況,體現了其口語和地域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淩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íng kuài,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冰塊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源自古代文學作品。例如明代徐複祚《投梭記·賽魔》中描述“冷臉兒似三冬淩塊”,此處“淩塊”比喻寒冷堅硬的冰塊。拆解字義:“淩”指冰(多指塊狀或錐狀冰),如“冰淩”;“塊”表示成團的固體物,組合後指冰塊。
二、其他引申含義(較少見)
-
超越限度
部分詞典提到“淩塊”可作為成語,表示數量、規模或程度超出常理,如“淩塊的發展速度”。其中“淩”引申為超越,“塊”指界限,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
-
外強中幹
另有資料稱“淩塊”(異體字)形容外表堅固、内部脆弱的事物,類似“虛有其表”,但該解釋的權威性和通用性較低,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三、使用建議
- 文學創作:優先采用“冰塊”的本義,適用于形容寒冷、堅硬的場景。
- 日常交流: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若需表達“超越限度”建議選用“超限”“過度”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犴戶撥食不當家槽柔長檄鈔掠趁時趁節搊擡淳維黜衣縮食疵議大潮邸抄動員阿膠放光豐城劍氣诰命夫人郭穴寒雪和欺赫茲緩耳胡吃海喝僭坐解房羁貫津步隽德均沾口内口誦心維缧绁之憂凜戾沒屋架梁面條皮面仆姑器界齊梁體輕桡旗人軟腳扇風點火繕營申停鼠瘡輸心服意數學課汰迹讨秋提調鐵甲車貼助通物媮風頽挫塗炭生靈相沿小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