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塊。 明 徐複祚 《投梭記·賽魔》:“看他冷臉兒似三冬淩塊,硬鼻凹似七重鐵鎧。”
“淩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íng kuài,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冰塊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源自古代文學作品。例如明代徐複祚《投梭記·賽魔》中描述“冷臉兒似三冬淩塊”,此處“淩塊”比喻寒冷堅硬的冰塊。拆解字義:“淩”指冰(多指塊狀或錐狀冰),如“冰淩”;“塊”表示成團的固體物,組合後指冰塊。
超越限度
部分詞典提到“淩塊”可作為成語,表示數量、規模或程度超出常理,如“淩塊的發展速度”。其中“淩”引申為超越,“塊”指界限,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
外強中幹
另有資料稱“淩塊”(異體字)形容外表堅固、内部脆弱的事物,類似“虛有其表”,但該解釋的權威性和通用性較低,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解。
《淩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冰塊、凍塊、結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凵和土。凵表示凹坑,土表示土壤或土地,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
淩塊的部首是凵和土。凵位于漢字的左側,表示凹坑;土位于漢字的右側,表示土地。淩塊的總筆畫數為11。
淩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最早的漢字寫法是象形文字,淩塊的原始形狀和現在略有不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寫方式的改變,其形态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
淩塊的繁體字為淩塊。
在古代漢字中,淩塊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因為文字的演變和書寫方式的多樣性。但整體上,淩塊的基本形态和現代漢字相似。
1. 冬天的寒冷使水中的淩塊逐漸結冰。
2. 冰箱裡有一塊淩塊,需要解凍才能使用。
淩塊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淩亂、淩晨、塊狀等。
淩塊的近義詞包括冰塊、凍塊、結塊;反義詞則可能是解凍、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