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兵的意思、目兵的詳細解釋
目兵的解釋
兵卒中的小頭領。《明史·陳金傳》:“賊覘諸要害無守者,乃悉所有賂目兵,乘暮遁去。” 鄒魯 《浙江光複》:“及第二次施放,已被衛隊目兵奪去機關槍,撫署無抵抗力矣。”
詞語分解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專業解析
目兵是漢語中的曆史軍事術語,指古代軍隊中負責警戒、偵察或傳令的基層士兵,通常隸屬于哨探或巡邏編制。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
基礎釋義
“目”指觀察、監視,“兵”指士卒,合稱即“負責監視敵情的士兵”。在明清衛所制中,“目兵”常指哨所内專司瞭望的軍士,需隨時上報敵情動向。
-
曆史背景與職能
明代《練兵實紀》載,邊防哨所設“目兵”輪值觀測烽燧,遇敵侵需“晝煙夜火”示警。清代綠營沿襲此制,如《清史稿·兵志》提及:“汛地目兵,專司偵邏”,職責涵蓋偵查、傳遞軍情及維持防區治安。
-
語義演變
近代漢語中,“目兵”漸被“哨兵”“偵察兵”等取代。現代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舊指軍隊中的哨兵”,标注其為曆史詞彙;《古代漢語詞典》則強調其“瞭望敵情”的原始職能。
-
同義詞辨析
- 哨兵:側重固定崗哨值守,與“目兵”偵察職能部分重疊。
- 探馬:更強調機動偵查,而“目兵”常含駐地觀測屬性。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辭書與史料):
- 戚繼光《練兵實紀》卷三·哨守(明代軍事著作)
- 《清史稿·志一百十五·兵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128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024頁(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目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 拼音:mù bīng
- 注音:ㄇㄨˋ ㄅㄧㄥ
- 釋義:指兵卒中的小頭領,屬于軍隊中的低級軍官角色。
2.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在《明史·陳金傳》中記載:“賊覘諸要害無守者,乃悉所有賂目兵,乘暮遁去。” 這裡“目兵”指被賄賂的基層軍官。
- 鄒魯《浙江光複》提到:“及第二次施放,已被衛隊目兵奪去機關槍。” 此處的“目兵”也指負責具體行動的士兵頭目。
3.詞源與引申
- 字面拆解為“目”(眼睛)和“兵”(士兵),部分解釋認為其可能隱喻士兵的機警或作戰能力。
- 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形容某領域能力突出的人(如“技術團隊的目兵”),但此用法較少見。
4.相關說明
- 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低級軍官”為核心釋義,未收錄其他引申義。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明史》或近代史相關著作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恡百兩巴牋寶置抱子伯理才疏德薄常格長支赤小吃洋飯貙豻純仁出月子盜誇點充東坰鬥碁斷雨殘雲對對子多見廣識煩溽浮光掠影浮聲切響國紀含貸寒森森活勞動牋表江亭怨焦憂紀録驚鲵羁滞隽味峻責可搭撲蠟帛書欄檻老人山老斵辂客美姐沒做奈何處猛犸迫诘鋪過如若上寅設坐水淬司庖擡轎子檀桓通欵同論文丑鄉風曉暢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