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戰必危”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強調和平時期不可忽視國防準備的重要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成語由“忘戰”和“必危”兩部分組成: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這一觀點也被《司馬法》《晉書》等典籍引用,成為古代治國安邦的重要理念。
深層邏輯
成語體現了“居安思危”的辯證思想:
應用場景
多用于警示國家或組織需平衡發展與安全,例如:
近義與延伸
《晉書·杜預傳》記載,西晉名将杜預曾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勸谏朝廷加強軍事訓練,最終鞏固了邊疆。這一成語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提醒人們未雨綢缪,避免因懈怠而陷入被動。
《忘戰必危》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如果忘記了戰争的教訓,必然會陷入危險之中。它是告誡人們不能忘記戰争的殘酷和痛苦,以免重蹈覆轍。
《忘戰必危》的拆分部首是忄、戈、毛。其中,忄表示“心”,戈表示“戰争”,毛表示“危險”。這三個部首的筆畫數分别為3、4、4。
《忘戰必危》來自于《易經·坤卦》中的一句話:“忘戰則危,戰勝則安。”繁體寫法為《忘戰必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隸書的字體,它是秦朝時期的字體風格。《忘戰必危》在隸書中的寫法如下:
忄戈毛 㕣刂⺍ 尤
1. 我們不能忘記曆史的教訓,《忘戰必危》。
2. 這個國家曾經經曆過戰争的痛苦,他們深知《忘戰必危》的道理。
- 忘記
- 危險
- 戰争
- 教訓
- 殘酷
- 不戰則安
- 忘卻則禍
- 忽略戰争危險
- 記取戰争教訓則平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