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趔趄趄的意思、趔趔趄趄的详细解释
趔趔趄趄的解释
立脚不稳,步履踉跄。《红楼梦》第二四回:“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老残游记》第六回:“説着,外面进来了一个人,戴着红缨帽子,叫了一声 铁老爷 ,那店家就趔趔趄趄的去了。”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五三章:“ 文珍 正是在 林亮 扯掉广播线,趔趔趄趄出去找 小秀才 时,进到这新房里来的。”参见“ 趔趄 ”。
词语分解
- 趔的解释 趔 è 〔趔趄( ?)〕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的样子。 笔画数:; 部首:走; 笔顺编号:
- 趄趄的解释 侧身而行,恭敬趋奉貌。 唐 柳宗元 《与顾十郎书》:“大抵当隆赫柄用,而蜂附蚁合,喣喣趄趄,便僻匍匐。”欲进又退的样子。《西游记》第二三回:“那獃子脚儿趄趄的,要往那里走。”
专业解析
“趔趔趄趄”是一个汉语形容词,读作liè lie qiè qie(实际口语中常读作轻声或弱化),用于形容人走路不稳,脚步歪斜,身体摇晃,难以保持平衡的样子。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因虚弱、醉酒、受外力影响或地面不平而导致的行走姿态。
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
核心释义与状态描述:
- 这个词的核心意思是行走不稳,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它强调的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行走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和失控感。
- 常用来形容:
- 身体虚弱或生病 的人走路无力、脚步虚浮的状态。
- 醉酒 的人神志不清、失去平衡、东倒西歪的步态。
- 受到外力冲击(如推搡、碰撞) 后,身体失去重心,踉跄几步的样子。
- 在崎岖不平或湿滑路面 上行走艰难,深一脚浅一脚的情形。
- 有时也用于比喻做事不顺利、进展艰难 的状态(引申义,较少用)。
-
构词与叠词效果:
- “趔趔趄趄”是由“趔趄”这个连绵词重叠而成的 AABB 式叠词。
- “趔趄”本身就是一个表示脚步不稳、身体倾斜的动词或形容词。重叠为“趔趔趄趄”后:
- 增强了描摹性: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走路时连续不稳、一步一歪的动态过程。
- 强化了程度:比单用“趔趄”更能表现摇晃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 增添了韵律感: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更顺口。
-
典型用法与语境:
- 常作状语或谓语,描述具体的行走状态。
- 例1(状语):他喝醉了酒,趔趔趄趄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 例2(谓语):老人大病初愈,走起路来还趔趔趄趄的。
- 也常用于描述受到冲击后的反应。
- 例3:他被猛地推了一把,趔趔趄趄地向后退了好几步才站稳。
-
权威来源参考:
- 该词的释义和用法被收录于权威的汉语工具书中: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趔趄”有明确解释:“身体歪斜,脚步不稳。”其重叠式“趔趔趄趄”自然承袭此义,用于更形象的描绘。
- 《汉语大词典》:作为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对“趔趄”及“趔趔趄趄”的语义源流和使用有更详尽的记载和例证。
- 经典文学作品:该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以刻画人物状态。例如,《红楼梦》中就有相关描述(如第三十三回描写宝玉挨打后的状态)。
总结来说,“趔趔趄趄”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叠词形容词,专用于描绘人行走时脚步不稳、身体摇晃、难以保持平衡的蹒跚姿态,常与虚弱、醉酒、受外力或路况影响等情境相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趔趔趄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行走时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的样子,通常因失去平衡、虚弱或外力影响导致。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读音:liè liè qiè qiè(注意“趄”为多音字,此处读qiè)
- 含义:指走路摇晃、跌跌撞撞的状态,常因体力不支、地面湿滑或负重过重等原因引起。
出处与示例
- 古典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中描写:“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
- 现代用例:如路遥的作品中,用该词表现人物在困境中步履艰难的状态。
近义词
- 踉踉跄跄:侧重脚步不稳,身体晃动。
- 颤颤巍巍:强调因年老或虚弱而颤抖不稳。
注意事项
- 与“趑趄”的区别:
“趔趄”指身体失衡的动作,而“趑趄”(zī jū)表示犹豫不前,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足将进而趑趄”。
- 叠词用法:
“趔趔趄趄”是AABB式叠词,比单用“趔趄”更具动态画面感,如“他扛着重物趔趔趄趄走了几步”。
场景联想
该词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口语中,例如形容醉酒者、伤病者行走,或搬运重物时的吃力姿态,生动传达出行走者的窘迫或艰难。
别人正在浏览...
阿锡白枣般关边炉弼匡柄权不顺昌都县诞诳大资典选多嫌坊巷泛埽发正抚臣刚佷槁枯耕犊桄榔酒贵表鼓揪骇浪捍塞含元简彝脚指头急就可是宽雅浪海丽观利害论辨描龙绣凤明迷闹呀呀皮里抽肉气短且由焭单山丹诗调事绩始末原由事物适缘説堂朔裔松灯孙囡台杂天文馆外补文绣卧云五液洿浊纤旨谢慙